【编者按】
当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那些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的英雄,始终是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丰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读茅丽瑛烈士的故事,仍会被这位钱塘女儿的赤诚与勇毅深深震撼。
她从西子湖畔的书香门第走出,在时代洪流中觉醒,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紧紧相连;她在上海的弄堂里点燃抗日星火,以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为阵地,用针脚、义卖与宣讲,凝聚起女性抗日的磅礴力量;面对日伪特务的威胁,她以“我不怕死”的决绝坚守信仰,最终将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救亡图存的征程上。
本文作者强军同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茅丽瑛烈士的精神图谱,从钱塘岸边的童年启蒙到沪上街头的英勇就义,从战火中的碧血丹心到和平年代的精神传承,字里行间满含对英雄的追思与敬意。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英雄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的明灯。愿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将这份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征程里。(404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5】
【散文】
钱塘潮涌忆丽瑛:
一位抗日女杰的精神图谱
——怀念女英雄茅丽瑛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1939年12月15日的上海,寒雨如丝,将法租界的梧桐叶打湿成墨色的剪影。一辆黑色轿车在吕班路的弄堂口停下,车门打开时,茅丽瑛正低头整理着衣襟上的纽扣——那是她前几日为职业妇女俱乐部募捐晚会缝制的,针脚细密,还带着棉布特有的温软。她刚从难民收容所回来,衣摆上沾着些许泥泞,口袋里还揣着孩子们塞给她的半块烤红薯,余温透过粗布衣裳,轻轻贴着心口。
没有人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走在这条熟悉的路上。当枪声在雨雾中骤然响起时,30岁的生命如同一朵绽放在战火里的玉兰花,带着未散的芬芳,猝然凋零。八十余载光阴流转,钱塘潮起潮落,上海的梧桐绿了又黄,可每当我们翻开那段浸着血与火的史册,茅丽瑛这个名字,依然会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一、钱塘女儿: 从书香门第走出的觉醒者
1910年的杭州,西湖的柔波还映着清末的残阳,茅丽瑛就出生在西子湖畔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茅乃登是前清举人,曾在浙江法政学堂任教,家中藏书满架,童年的茅丽瑛便是在《论语》的诵读声与《资治通鉴》的墨香里长大的。那时的她,梳着两条乌黑的辫子,最爱坐在庭院里的桂花树下,听父亲讲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故事。父亲常指着西湖边的岳王庙对她说:“女子虽不能披甲上阵,却也该有家国情怀,莫做温室里的娇花。”
这份家国情怀的种子,在茅丽瑛心中早早扎下了根。可命运的风雨,却在她年少时便骤然袭来。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支柱轰然倒塌,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艰难度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的茅丽瑛不得不放弃升学,考入上海江海关担任打字员。从杭州的书香庭院到上海的洋行办公室,巨大的落差没有让她沉沦,反而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里有西装革履的洋人,有衣衫褴褛的难民,有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更有在列强压迫下挣扎的底层民众。
在江海关工作的日子里,茅丽瑛白天埋头于堆积如山的文件,夜晚则偷偷阅读进步书籍。《新青年》里的呐喊、鲁迅笔下的彷徨,让她渐渐明白:个人的命运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若国家沉沦,再安稳的生活也不过是流沙上的楼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的消息传到上海,茅丽瑛看着街头游行队伍高举的“还我河山”横幅,泪水浸湿了衣袖。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亡国”不是书本里的遥远词汇,而是正在逼近的残酷现实。
也就是从那时起,茅丽瑛不再是那个只知埋头工作的打字员。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抗日救亡集会,在街头向市民宣讲抗日道理,把自己微薄的薪水捐给前线战士。同事们劝她:“一个女子,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何必去蹚这浑水?”她却笑着回答:“国若不国,家何以为家?我虽为女子,却也愿为抗日尽一份力。”这份坚定,让她在黑暗的岁月里,一步步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
二、沪上明灯: 职业妇女俱乐部里的“抗日旗手”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上海的宁静,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此时的茅丽瑛,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她深知,抗日救亡不仅需要热血,更需要组织起来的力量。1938年5月,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茅丽瑛发起成立了“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并当选为主席。这个由女职员、女教师、女店员组成的团体,很快成为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俱乐部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茅丽瑛就把自己租住的小阁楼腾出来;没有经费,她就带头捐出自己的积蓄,还发动会员们凑钱;为了躲避日军和租界当局的监视,活动常常在深夜秘密进行。可即便如此,会员们的热情依然高涨。茅丽瑛知道,这些职业妇女平日里忙于工作,生活并不轻松,但她们心中都藏着一颗爱国的心。她常常对会员们说:“我们虽不能拿起枪杆上战场,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为前线战士缝制棉衣,为难民筹集粮食,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
在茅丽瑛的带领下,职业妇女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她们组织会员缝制棉衣棉被,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前线战士的牵挂;她们举办义卖会,把自己的首饰、衣物拿出来变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日根据地;她们开设识字班,教难民们读书写字,向他们传播抗日思想;她们还深入工厂、学校,发动更多妇女加入抗日救亡队伍。茅丽瑛总是冲在最前面,白天在俱乐部处理事务,夜晚则冒着生命危险,将筹集到的物资和资金秘密送往根据地。
1939年7月,为了给新四军筹集药品和医疗器械,茅丽瑛决定举办一场大型募捐晚会。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日伪特务的注意。他们派人威胁茅丽瑛,说如果敢举办晚会,就让她“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面对威胁,茅丽瑛没有丝毫退缩。她对会员们说:“特务越是害怕,就越说明我们的活动有意义。为了抗日,为了同胞,我不怕死。”晚会当天,她特意穿上了一件素雅的蓝布旗袍,站在舞台中央,用清澈而坚定的声音向在场的观众讲述抗日形势。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许多人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这场晚会最终筹集到了大量资金,为新四军解决了燃眉之急。
茅丽瑛的英勇行为,让她成为了日伪特务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四处散布谣言,污蔑她是“共党分子”“破坏分子”,甚至派人跟踪她的行踪。朋友们都为她担心,劝她暂时离开上海避一避。可茅丽瑛却说:“现在正是抗日救亡的关键时期,我怎么能离开?只要我还在上海,就要继续为抗日事业奋斗。”她依旧每天穿梭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为抗日救亡奔波忙碌,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三、碧血丹心: 三十岁的生命永恒绽放
1939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让所有爱国人士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下午,茅丽瑛从难民收容所出来,准备返回俱乐部处理事务。当她走到吕班路与爱多亚路交叉口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日伪特务突然冲了出来,朝着她连开数枪。子弹穿透了她的身体,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蓝布旗袍。茅丽瑛踉跄着倒下,目光依然望向俱乐部的方向,嘴里还喃喃地说着:“一定要……把物资……送到根据地……”
路人发现后,立刻将茅丽瑛送往医院抢救。消息传开,上海的爱国人士纷纷赶到医院探望,大家都祈祷着她能挺过来。可由于伤势过重,12月16日凌晨,茅丽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深爱着的国家和人民,年仅30岁。临终前,她紧紧握着战友的手,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死不足惜,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坚持抗日,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茅丽瑛牺牲的消息传来,整个上海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职业妇女俱乐部的会员们泣不成声,她们无法相信,那个总是面带微笑、充满活力的主席,就这样离开了她们。上海的爱国团体纷纷举行追悼会,悼念这位英勇的抗日女杰。在追悼会上,有人朗诵了茅丽瑛生前写下的诗句:“莫道女儿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这诗句,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日伪特务以为,杀害茅丽瑛就能吓倒上海的爱国人士,就能扑灭抗日救亡的火焰。可他们错了,茅丽瑛的牺牲,不仅没有让人们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抗日斗志。职业妇女俱乐部的会员们继承了她的遗志,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上海的爱国人士纷纷拿起笔,写下文章,控诉日伪特务的暴行,歌颂茅丽瑛的英勇事迹;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救亡队伍中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茅丽瑛虽然牺牲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用三十岁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革命信仰,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就像一朵绽放在战火中的玉兰花,虽然生命短暂,却散发着永恒的芬芳。
四、薪火相传: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如今,八十余载过去了,茅丽瑛生活过的杭州和上海,早已换了人间。西湖边的岳王庙依旧香火鼎盛,上海的吕班路(现重庆中路)早已车水马龙,职业妇女俱乐部的旧址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但每当我们走过这些地方,总会想起那个穿着蓝布旗袍、面带微笑的女子,想起她为抗日救亡事业所做出的一切。
在杭州,茅丽瑛的故居被精心保护着,庭院里的桂花树依旧每年飘香,仿佛还在诉说着她童年的故事。故居里陈列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读过的书籍、缝制的衣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她的记忆,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她的精神世界。在上海,纪念馆里展示着她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的照片、书信,前来参观的人们无不被她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茅丽瑛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需要像茅丽瑛那样面对枪林弹雨,但她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还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无论是为国家科技发展日夜攻关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为守护人民安全挺身而出的人民警察,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与茅丽瑛相似的精神光芒。
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回望茅丽瑛的一生,仿佛在与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想告诉她,她当年为之奋斗的抗日事业早已取得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我们想告诉她,她所热爱的国家,如今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我们想告诉她,她的精神从未远去,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钱塘潮涌,岁月如歌。茅丽瑛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成为了一道永恒的风景。每当春风拂过西湖,每当梧桐绿满上海的街头,我们都会想起她——那个用生命照亮黑暗的女子,那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抗日女杰。她的精神,如同钱塘江水,奔流不息;如同上海的灯火,永不熄灭。(3812字)
共4228字 2025年8月2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