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回 洞 头 山
作者:吕晓蓉
一
2025年8月23日,这天已是“处暑”,秋风徐来,天气有些凉意。
早晨8点,我随城步作协十余文友在洞头山村年轻帅气的80后村党支书唐振星亲自带队下,乘三辆小车奔赴洞头山山村采风。
洞头山村地处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属边远山区,原国家级贫困村,在2018年全村脱贫退出。该村距丹口镇34公里,离县城48公里,紧邻绥宁县,和绥宁县的岩脚田村及拱桥边村地理相互交错、唇齿相依。
当日,我们走关峡高速公路。沿途经过城步蒋坊、绥宁关峡、花园阁等地段。小车奔驰在无边的原野中,山路逶迤,一路阳光明媚,风光旖旎,青山如黛;一路清新的自然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激动。
此次行走,对于我心中更是多了几份喜悦,几份情愫,一路思绪万千。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大姐16岁那年下放在洞头山劳动生活6年,洞头山的每一处山脉,每一条蜿蜒的山路,每一块梯田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在这里她与村民们上山砍柴、伐竹、运松油、扛篾席、插秧、杀青、施肥、打谷……十八般农活样样学会。大山里淳朴的民风和青山绿水滋润了她纯洁心灵,在大山里6年的耕耘劳动磨炼了她的筋骨。在她招工返城后,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挤时间补习功课,她考上最后一班成人高校脱产学习,而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她曾感慨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洞头山这片静谧的黑土地滋养和这里勤劳淳朴厚道的村民的影响。”是这大山给了她的灵气与定力,让她养成了坚韧的个性和奋发的精神,让她一路向前奔跑。
现在,大姐退休后随儿子在北京居住生活,我与她经常电话与微信联系。
去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我以大姐下放在洞头山6年的劳动生活为素材,通过与大姐电话和微信交流,她详细地讲了她在洞头山劳动生活的故事。对于一个16岁花季年华,下放在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所经历的艰难磨炼,可想而知。她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件件扣人心弦。
在大姐回忆中,她对6年的洞头山劳动生活没有感到多大的苦,更多的是感恩,她说洞头山的老百姓对他们(当时有三位知青)很是照顾,遇到青黄不接时,常把家里的杂粮送给他们吃,平时村里仓库里余下的红薯、土豆等农作物也留给他们公家人吃。(村民称下放知青为公家人)这些点滴,大姐仍记忆犹新。大姐现在每次谈到洞头山,无不流露出深深怀念之情,几十年阔别洞头山,她真想再回山乡看看。
于是我拟《梦回大山》为题,撰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投到了北京知青作家征稿组委“作家村”。
去年5月,“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作品揭晓,我的《梦回大山》一文荣获纪实文二等奖,同时荣获第二届知青文学创作奖。5月26日又赴北京现代文学馆参加了“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获奖文集《知青之歌》首发式暨颁奖典礼。我想,我的作品能获全国知青征文大赛奖,并非我如何写得好,而是我所写的题材真实,故事感人。
二
唐振星书记了解到我大姐曾下放在洞头山的事,也看了我这篇《梦回大山》纪实散文,他与我取得联系,在微信上诚挚地邀请我和大姐能回洞头山看看。我非常感谢唐书记这份心意!并告诉他:我大姐现在北京,就让我带着大姐的心愿重回她魂牵梦绕的洞头山村看看!
回想50年前,大姐下放在洞头山时我还在读初中,那年暑假时间我与二姐去看了大姐一次。记得那天我们上午从县城出发,经过巫水河下游沉江渡、丹口、羊石等地,徒步5个多小时山路,转了一山又一山,爬了一坡又一坡,大山里树木葱茏,四处幽静,偶尔还听见山谷中传来不知名的凄厉的鸟鸣声,让人胆颤心惊。路边杂草丛生,非常难走,到了洞头山已是太阳落山了。
50年光阴似箭,如今我重走这条通往洞头山之路,再不是当年的少女意气风发,一路感慨良多。当年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现已不复存在,沿途是宽阔的高速公路,路边是茂密的森林和宽阔的田野及一座座新式农家楼房。当车辆进入洞头山村道时,空气格外清新,山坡上一大片一大片翠竹在风中摇曳起舞,林中小鸟也在叽叽喳喳的叫,好似欢迎远方客人到来。公路边一丘丘稻田泛着金色涟漪延伸到天边,凉风中飘来阵阵稻香和野花林木的芳香……
一路上,我们还看到上世纪林业木材站的采育场和一排排工人住房,现在虽然冷清凋敝,但它们曾经的辉煌,林业工人曾经在洞头山创造的经济效益,他们曾经给洞头山村民带来的福利,至今让村民们怀念。听唐书记说,在八十年代初期洞头山村是周边最富裕的村寨,当时村民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和独立的电视转播台。
那时林场还有专用运木材的火车,铁轨长达十多公里。火车把这里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到巫水河与绥宁长铺子交界的码头,木材再从这里运往四面八方。我也听大姐说到她在洞头山时,曾和村妇女主任陈海梅清晨天刚鱼肚白,就上山各自挑上百把斤松油走两三里山路再乘运木材火车到绥宁长铺子销售站出售,这一趟能赚3元钱。
现在当年的火车已没有了,那铁轨也被修建武靖高速公路所取代。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一程有一程的风雨,一程有一程的故事。
三
当小车到达洞头山村部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漫上心头,五十年前,我大姐在这里生活劳动了6年,少女时代的我也曾来到过这里,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常在我梦中萦绕……
放眼四处,青山环绕,屋舍俨然,当年那些分散在山坡的简易木屋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的钢筋水泥房屋,当年弯弯曲曲的小道已全改变成水泥硬化道,通往各组各户,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村子里一切是多么安静,丝毫听不见尘世间的喧嚣声,在这里只看见蓝天白云、静谧的大山、树木、田野及静卧在山坡上的屋舍。但仔细一听,可以听到风拂过竹林的哗哗声,还可以听到溪水潺潺的流淌声……
洞头山村部修建在一处宽敞平坦的位罝,白墙红瓦,两层楼房,在二层墙壁上印上党徽图案,正中书写“洞头山村服务中心”八个红色大字。楼层上正前方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格外壮观。听唐书记介绍,前几年邵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组还给村部配建的厨房及拨款进行乡村绿化建设等项目。
村部左边建有一个大舞台,是用来搞大型活动的。唐书记对我介绍说:自他上任村支书后,每年重阳节都要邀请村里的老人参加节日活动,对老人给予慰问。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这些老人坚守自己的家园不容易,村里的田地就靠他们年复一年的耕耘管理。青山绿水,每寸土地,每份资源都得珍惜。听了唐书记的话,我颇有感动,觉得这一位80后年轻人是位视界高远,既有责任担当,又心思细腻的好领导,是村民的主心骨!
大家在村部休息了几分钟后,唐书记带我们一行去看白水底瀑布。
白水底瀑布离村中心不远,两三里路程,沿途是一丘丘绿中泛黄的梯田,稻穗开始饱满,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金光,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展现在我们视野中,令我们赞叹不已。我情不自禁地喊司机停会儿车,我们三位女同伴一齐走下车奔向田野,让一位先生用相机把我们的惊喜定格在这幅绝美的画面中。
拍完照,我们继续行驶,只几分钟就到达了白水底瀑布景区。
站在马路边远远就听到瀑布冲击的水声,再循声望去,只见对面高山中白雾缭绕,在深林中有一个巨大的裂口,一股巨大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远望它如白练、似云锦从空飘落……
沿着瀑布冲击的一条溪流走近,越近越壮观,可以清晰地观赏它的全貌。该瀑布垂直高度有百多米,从高山沿石壁分三级倾泻而下,它溅起的水花像钢琴键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发出悦耳的大自然协奏曲,让人陶醉而久久不愿离去。站在观瀑台上,清凉的水雾瞬间笼罩全身,让人全身清凉如沐仙气。
文友们在大自然之境忘情地把自己融入瀑布水花中,享受这一份久违的清凉。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在沉思:当一个人累了、乏了、烦了,可以选择来到这里和大自然亲近,看看这片天空,深呼吸这里清新的空气,或站在瀑布下冲个凉,再躺在草地上嗅嗅野草野花散发的清香,听听树林里的鸟鸣及风与竹林的絮语……这样,你的心境就会宁静下来。
在瀑布景区,村部还为游客设置了烧烤台,安置了水笼头,这里有清澈的溪水可直接饮用,可供游人在此野炊。
在马路边设有乡村阅读亭及凉亭,简易的书架上摆满上百册图书,亭内有长凳,供游客在此边休息边阅读。
在瀑布入口处有两个大池塘,池塘的水清澈澄亮,但还未养鱼,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
还有正在筹备开发的停车场,旁边的花卉长廊种着木兰科小血藤已开始攀藤。再过两年它们必形成规模,绿意盎然,万花绽放。
愉快的时光不知不觉一晃而过,已近中午,我们一行准备返程。
在回程路上,我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我想:洞头山这方净土,它身居深山难被世人所知,随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在强有力的村委班子和驻村工作组的全力打造下,她的神秘与神奇定会被世人所欣赏!
2025年8月25日于城步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民族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协会员。喜欢文学,追求诗意生活。近几年来创作近百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征文比赛奖,其中《梦回大山》获[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二等奖,获2023年文学创作奖,《绽放的女人花》获[都市平台]、[当代文艺]联合举办的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获都市头条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有[当代文艺]编辑部出版的电子书《悠悠岁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