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官窑瓷器底款初探
周雪华
我机缘巧合下介入收藏这个行业已有十余年,从一开始的收藏小白,到现在初窥门径,从我收藏的几件北宋瓷器,谈谈我的一点发现与看法。
制瓷艺术从远古到宋朝,随着王朝的更新迭代,一直在向前发展,从一开始实用器,到一点点取代青铜器作为礼器,再到皇家的御用把玩器,当然,实用器的功能始终伴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到北宋,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至于小窑口数不胜数。其中官窑:汝官窑、钧官窑、定官窑、哥官窑均有,关于馆藏汝窑无款,我前文有关看法,在此不再赘述。
我手上收藏的几件汝官窑瓷器,从底足破损处可见香灰胎,几个不同器型均有六字底款: “大宋皇家禦用”,不同器型底款字体、大小均一致。不过拿去鉴定,专家意见出奇一致,汝窑无款为正溯,有方章款均为后世臆造品。至于香灰胎、金丝铁线开片,均视若无睹。我发现,汝官窑还有一个特点:与汝窑采用芝麻支钉烧不一样,好多用垫饼烧,不用支钉烧!而哥官窑一般采用支钉烧,底款与汝官窑也不一样,四字底款:“大宋御哥”!有点艺术字体的味道,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我觉得,掌握话语权的所谓专家死守汝窑无款为正溯这个观念值得商榷,光靠眼緣定真赝有点不合时宜,毕竟现代科学仪器对瓷器的无损检测可以探究高古瓷器的确切年代,做到八九不离十。我觉得:北宋汝窑、哥窑瓷器香灰胎、金丝铁线、冰裂纹开片、釉色等符合汝、哥窑瓷器特点的,不能一见方章款就一票否决,用科学仪器采用无损检测至关重要,探究事情真相,眼緣与科学结合是大势所趋。难道科学在眼緣前就一文不值吗?
作者简介:
周雪华,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曾用名周锡华,江苏启东人。早年就读于吕四中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国学爱好者,现供职于扬州天翼园林。系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文学与艺术》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