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破袈裟云游遇痴汉 积德言点化无后人
江南梅雨初歇,天台山云雾未散,松针滴翠,溪水潺湲。只见一个癞头和尚,身披缀满补丁的破袈裟,手持一把边缘焦黑的烂蒲扇,趿着露出脚趾的草鞋,摇摇晃晃走下山来。他步履看似凌乱,却每一步都踏在因果线上,正是游戏人间的济公活佛。他口中哼着俚俗小调:“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眼中却时而掠过一丝洞彻世情的慈悲金光,仿佛能照见人间百世轮回,因果纠缠。
这一日,济公行至钱塘县郊野“栖凤坡”。但见坡上坟冢林立,纸幡飘零,一处修葺尚可却透着孤清之气的坟前,一个穿着绸衫、面容憔悴的中年汉子,正不顾泥泞跪在地上,捶打着黄土,嚎啕痛哭:“列祖列宗在上!我张家三代行善,耕读传家,赈灾施药,为何到了我张宝田这一代,年过四旬,竟要绝了子孙香火?天理何在!祖宗之德,难道不足以庇佑我一子半嗣吗?”哭声凄切,惊起寒鸦数只。
济公摇扇上前,歪着头打量他片刻,呵呵一笑,声如破锣:“施主,你在这哭祖宗,不如撒泡尿照照自己!坟头哭断肠,不如心头改过忙!”
那汉子正悲愤交加,闻言猛地抬头,怒目而视:“哪里来的疯和尚!休要在此胡言乱语,扰我先人清净!我张宝田年年清明、中元、冬至,三牲祭品从未短缺,日夜香火不断,晨昏叩首,怎奈娶妻十年一无所出!这……这莫非真是我张家祖上德行有亏,遭了天谴不成?”他语气激动,眼眶赤红。
济公也不恼,用那破蒲扇遥遥一指他眉心,道:“非也非也!你祖上岂止无亏,实有大德。你曾祖父张公明义,乃是道光年间钱塘名医,大疫之时,倾尽家财购药,活人无数,积下十世之德荫。照理说,你张家子孙本当绵延百世,福泽悠长。”
张宝田一听,更是委屈:“那为何……”
“为何?”济公打断他,扇子轻轻一扇,“你且看看你自身作为!”
刹那间,以济公扇尖为中心,空中漾起水波般的涟漪,一幕幕景象凭空浮现:只见衣着光鲜的张宝田,此刻正一脸冷厉,对着一个枯瘦老农呵斥:“王老五,今日若是再还不上那二两银子的利钱,便拿你东村那三分水田来抵!”老农跪地磕头,额上见血,哀告道:“张老爷,行行好,那田是小老儿一家活命的根子啊!您那利息实在太高,驴打滚儿似的,小的实在还不起啊……”旁边,老农的小孙女吓得哇哇大哭。景象再变,张宝田与一帮富户在酒楼欢宴,席间夸耀自己放贷手段:“这穷鬼们的骨髓油,不榨白不榨!”……
幻象消散,张宝田面如死灰,浑身颤抖:“你……你……你是人是鬼?怎知我……我这些私密之事?”
济公敛去笑容,正色道:“我非人非鬼,只是见你尚存一丝善根,特来点化于你。你祖上积德如山,本可福荫子孙。然到你这一代,表面焚香叩首,看似恭敬,背地里却行这盘剥百姓、断人活路的恶业!利滚利,印子钱,逼得人家破人亡——你这叫‘德至薄也’!祖德如桶,你桶底凿穿,纵有万顷恩泽,亦漏尽无余,岂能不绝后?岂止无后,只怕祸不远矣!”
张宝田如遭雷击,想起这些年所作所为,又思及祖上善行,顿时汗出如浆,羞愧欲死。他扑通一声重新跪倒,不再是跪祖宗,而是跪在济公面前,泣不成声:“活佛!大师!小人知错了!求活佛慈悲,指点迷津,给我张家一条活路!”
济公见他悔意真切,语气稍缓:“迷津不在我处,在你脚下。汝今既知非,便是缘起。云谷禅师有言:‘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这‘尽情改刷’四字,你要刻在心头上!莫要蜻蜓点水,须得脱胎换骨!”
说着,济公破扇对着那荒芜坟茔旁的一块顽石一扇,石缝中竟瞬间钻出一株嫩绿芽苗,见风即长,眨眼间化为一株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的参天榕树,绿荫匝地,生机勃勃。
“看见了吗?”济公道,“枯木逢春,犹可再发。人若能真心悔过,天地亦为之感应。从今日起,你需谨记四务——‘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宽容),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莫问前程,但行好事,去吧!”
语毕,济公转身便走,身影在坡下林间晃了几晃,便消失不见,只余张宝田一人,对着那棵突然出现的大树和祖坟,恍然若梦,却又觉心头从未如此清明。
---
第二章 斩恶习义救孤寡妇 修桥路暗结未来缘
张宝田失魂落魄回到家中,望着厅堂上“积善之家”的匾额,只觉得刺眼无比。当夜,他辗转反侧,济公的话和那些幻象在他脑中反复盘旋。翌日清晨,他做了一件令全家仆役震惊的事——他搬出所有放贷的账本契据,就在院中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火焰跳跃,映照着他坚定而又带着赎罪感的脸庞。
妻子李氏惊闻而来,不解哭问:“夫君!这是我们家大半产业,日后何以维生?”
张宝田叹道:“夫人,以往我以他人血肉维生,故此绝我子嗣。今日散这不义之财,或能上天见怜,予我一线生机。何况,这些本就不该属于我们。”他不仅烧了债据,更是取出家中积攒的银钱,亲自找到那些被他逼债的农户,或减免债务,或给予补偿,尤其将那险些卖田的王老五安置妥当。
消息传开,钱塘县一片哗然,有人笑他傻,有人骂他疯,也有人暗中称奇。
一日,张宝田在街市听闻城西寡妇王氏的遭遇。其夫早亡,留有一子,因欠下恶霸赵三的印子钱,被逼改嫁,王氏誓死不从,赵三便扬言明日要强抢其宅抵债。张宝田立刻想起济公“务要积德”之训,当即赶往城西。
破败的茅屋前,王氏正哭得死去活来,一条麻绳已悬上房梁。张宝田破门而入,疾声道:“娘子不可寻此短见!你的债,我张某代还了!”他当即找到恶霸赵三,不仅还清本金,还据理力争,驳斥那离谱的利息。赵三见他态度坚决,且似乎有所变化,一时摸不着头脑,悻悻收了本金作罢。
救下王氏后,张宝田见其子虽衣衫褴褛却眼神聪慧,想起自己可能无后,心中一动,道:“娘子若是不弃,可让令郎与我认个干亲,我愿资助他读书识字,将来或可考取功名,光耀你家门楣。”王氏感激涕零,拉著儿子磕头不止。
归家途中,必经一段山路,因连日阴雨,坍塌难行,许多乡民挑担行路,艰难无比,怨声载道。张宝田想起济公“包荒和爱”之训,暗忖:“修桥铺路,乃是实惠大众的功德。”他不再犹豫,出资购买材料,并亲自召集乡民,许诺工钱,一同修路。一连三月,他日日到工地上督促劳作,与工匠同甘共苦。
某日傍晚,骤雨突至,张宝田指挥众人避雨后,见一白发老翁滑倒泥泞中,挣扎难起。他急忙上前,不顾自身绸衫,脱下蓑衣披在老翁身上,将其背至山下茅棚避雨,又生火为其取暖。老翁感激道:“多谢善人。老朽观你面相,本是福薄无子之相,然如今阴鸷纹现于眉间,乃是大积阴德之兆。汝本无后,今修三世德,当得麒麟儿。”言毕,雨势骤停,一道夕照穿透云层,老翁呵呵一笑,步出茅棚,身形竟融入金光之中,倏忽不见——竟是山神土地显灵点化。
张宝田惊愕万分,回家后将此事告知妻子李氏。李氏亦感惊奇,是夜,竟梦吞一颗光华璀璨的明珠入腹。翌日请郎中诊脉,竟果然诊出了滑脉喜讯!夫妻二人相拥而泣,对济公活佛的点化感激不尽,更是坚定了行善积德之念。
而他们不知,那被救的王氏之子,日夜苦读,心中默念干爹之恩,发愿必要出息,这善缘之种,已然悄悄埋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