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文学如同一片静谧的绿洲,为人们提供着精神的滋养与心灵的栖居地。8月25日晚,由大众传媒主办的《缱绻与决绝》《生万物》对话交流会如期启幕,原定的19:30至20:30的议程里,因现场观众热情的提问环节不断延伸,待活动真正落幕时,时钟已悄然越过了晚上9点。这场以文学为纽带的盛会,不仅是对两部优秀作品的深度解读,更藏着我个人诸多难忘的记忆碎片,让这个初秋的夜晚格外温暖。
优秀作品的诞生从非偶然,所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无一不是建立在海量阅读积累、独特观察视角与数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之上。这条通往文学高峰的道路,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唯有坚守与深耕。而赵德发老师在交流会上的一席话,恰好为这份“坚守”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他语气平和却字字恳切,将创作的核心秘诀凝练为两句朴素的箴言:“学习,坚持不懈的学习;阅读,持之以恒的阅读。”在他看来,无论是初入文坛的创作者,还是深耕多年的写作者,“知识匮乏”都是创作路上最大的阻碍,而填补这份匮乏、持续提升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从来不是追求技巧的花哨,而是回归阅读与学习的本质。
赵德发老师分享时,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素洁、平实的语言串联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从筹备《缱绻与决绝》时对乡土文化的深度调研,到撰写《生万物》时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反复思索,每一个情节的打磨、每一个人物的塑造,背后都是数十本典籍的翻阅、无数次田野调查的积累。这种“把心沉下去”的创作态度,让在场听众深刻意识到:所谓“文学才华”,更多时候是“笨功夫”的代名词。
如果说赵德发老师的解析是“温润的引路”,那么李掖平老师的评论则是“精准的剖析”。她以“手术刀般”的敏锐,从作品的主题内核、人物弧光、叙事节奏三个维度展开解读,既肯定了《缱绻与决绝》中对乡土变迁的细腻刻画,也点出了《生万物》中“以自然观照人性”的独特价值。而于我而言,见到李掖平老师的瞬间,远比聆听评论更让人心潮澎湃——她正是25年前为我们讲授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的教授,那些在课堂上剖析文本、畅谈文学的日子,至今仍是我记忆里珍贵的片段。
马兵老师与丁晋老师则从“差异化视角”为交流会注入了更多元的思考。马兵老师立足当代文学思潮,将两部作品置于“新乡土文学”的坐标系中,分析其对传统乡土写作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怀旧式书写”,而是融入了对现代性与乡土关系的辩证思考;丁晋老师则聚焦文本细节,从人物对话的语言风格、场景描写的感官呈现入手,解读作品如何通过“细微之处”传递情感张力,比如《缱绻与决绝》中“老灶台的烟火气”、《生万物》中“山间晨雾的流动感”,这些看似普通的描写,实则是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智慧。两位老师的分析互为补充,让听众得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全面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场成功的交流会,离不开背后细致的组织与引导。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曹竹青老师,用“有序的统筹”与“精准的提问”,成为了交流会的“隐形纽带”。她提前梳理两部作品的核心脉络,设计的问题既贴合创作本质,又能激发嘉宾的分享欲——从“创作中如何平衡‘个人经验’与‘普遍共鸣’”,到“面对创作瓶颈时如何通过阅读破局”,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嘉宾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交流的氛围层层递进。当赵德发老师谈及“为写好一个农民形象,蹲点乡村三个月”的经历时,当李掖平老师剖析“作品中‘决绝’背后的人文关怀”时,现场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氛围被不断推向高潮。
当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结束后,我攥着提前精心准备的四本书快步走向赵德发老师——其中就有我格外喜爱的《缱绻与决绝》,轻声道出想请他签名的心愿。赵老师没有丝毫名家的架子,笑着接过书,指尖轻轻拂过书脊,温和地询问我的姓名,当我说出“王辉成”三个字后,他笔尖微顿,先在扉页工整写下“请王辉成先生指正”,随后才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双手接过签好名的书,指尖触到还带着些许笔墨温度的纸页,心里满是踏实的欢喜——这不仅是书本多了一份作者的专属印记,更像是这场文学之约里,赵老师用文字为我留下的一句鼓励。
让我欣喜的是,这次特意从平阴赶往济南参加活动,还见到了几位熟悉的文友:有原济南机床一厂的臧景亮书记,我们曾在市工会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中一起聆听王川、李康宁、飞天(徐清源)老师畅谈创作心得;有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庞珍和育华中学的赵春燕老师,还有黄爱玲、付朝兰两位老师,久违的相遇里,我们聊作品、谈近况,仿佛从未有过时光的间隔。
活动结束下楼时,我恰巧与李教授同乘一部电梯。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我提起25年前的师生往事,没想到李教授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惊喜的神情,连连追问我当年情景,电梯里短短几分钟,仿佛跨越了二十余年的时光。走出电梯后,为了留住这份意外重逢的感动,我特意请同行的济南外国语学校庞珍老师帮忙,在大厅的背景墙下,与李教授拍下了一张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既是师生情谊的延续,更是文学缘分的见证。
交流会落幕时,初秋的晚风带着凉意拂过脸颊,我低头看着怀里签满名字的书,又想起与李教授的合影、与文友的畅谈,心里满是双重的收获——既有文学知识的滋养,更有情感联结的温暖。不少参会者仍沉浸在共鸣中:年轻的写作者在笔记本上记录“坚持阅读”的箴言,文学爱好者围坐讨论作品细节,而我掌心的书本温度,成了这个夜晚最特别的纪念。
这场难得的文学之约,早已超越了“作品解读”的范畴:它让我见到了心仪的作家,拿到了满含鼓励的签名;重逢了二十五年前的恩师,留住了师生情谊的印记;也与旧友再聚,重拾了文学路上的同行之暖。正如赵德发老师所说,“阅读与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而这个超过9点才结束的夜晚,这份裹着墨香、浸着温情的记忆,必将成为我文学之路上又一段珍贵的起点——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深耕、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王辉成,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情报员、微信公众号 “玫城文学” 主理人,作品散见于《山东教育报》《时代文学》《三角洲》等报刊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