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歌《十颂汪洋》展演调研掠影
王晓瑜
2025年8月26日,处暑后的天气,清朗凉爽。山东理工大学为做好红歌《十颂汪洋》的创作、排练、首演等工作,即为9月山东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校友会暨大红炉红旅精英大奖赛举办——2025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颁奖音乐会做好筹备协调等工作,由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鲁泰服装学院主要领导带队,赴茶业口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9月27日将有山东理工大学校友企业家、学校师生代表,齐聚卧云铺景区,共同见证“校友经济+大学生创业+联农带农”模式在茶业口镇成功落地的壮举,弘扬红色文化,旨在激发、培育立志于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参加该次活动的有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娄春婷 ,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兴, 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华伟, 音乐学院院长助理高峰,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校友会会长刘家勇 。茶业口镇政府宣传文旅办负责人赵陆铭等有关人员参与陪同活动。

调研团一行人于9点30分来到了汪洋台抗日英雄纪念园。
莱芜区茶业口镇是一处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这片红色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保存着很多红色文物和遗迹,“汪洋台”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处。汪洋台竖立着一处“抗日烈士纪念碑”,纪念在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泰山区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汪洋同志以及其他263名革命烈士。汪洋(1913年—1942年),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1942年10月17日拂晓,日伪军6000余人分六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包围驻在莱芜北部山区茶叶口一带的党政军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汪洋率部在吉山与敌人激战,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评价汪洋说:“英雄碧血凝史册,山东万代颂汪洋。”
周恩来总理纪念汪洋:“英雄碧血铸青史,华夏人民悼汪洋”。

在汪洋台抗日英雄纪念园,大家尤其参观了纪念碑右下角正在收官建成的汪洋台展览馆,一幅幅抗日的画面镜头,引人沉思……站在汪洋台展览馆即将落成的展厅里,四周是尚未完全散去的、属于新建筑材料的气息,与墙上那些黑白分明的影像形成了奇特的交织。那些被定格的瞬间英烈画面拥有雄厚且不可杭拒的力量,不是教科书上概括的语句,而是一张张具体的面孔——焦土上紧握步枪的手、英雄望向敌人的大义凛然的目光、乡亲们肩扛手抬支前物资时绷紧的脊梁。他们的鲜血、目光、穿透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直接拷问着站在此地的人们:我们今日脚下的和平,究竟是以怎样的代价换来?
“汪洋”二字,不再是抽象的地名,它变成了由无数微小个体命运汇成的悲壮海洋。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身影,都是这片海洋中的一滴水。走向战场,他们曾经与亲人难舍难分,却依然选择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生命。今天的人们与那段历史之间,并非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是一条由鲜血、牺牲与勇气铺就的道路相连。
走出展览馆,室外阳光依旧灿烂,秋风习习,瀑布声声入耳,翠绿的树木、茁壮成长的绿油油的庄稼,映入眼帘,恍若两个世界。看展览馆,不是要我们重复历史的苦难,而是认清它带来的启示,并守护好由无数生命换来的、如此珍贵的今天。
10点40分,调研团一行人离开汪洋台,奔赴卧云铺村考察、调研。
茶业口镇境内,齐长城蜿蜒盘旋数十公里,似一条巨龙卧于山峦之间,卧云铺村便位于齐长城脚下,背靠两座雄浑的山峰:摩云顶和霹雳尖,两座大山比肩而立。卧云铺村因地势高,常云雾缭绕。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俗淳美,人杰地灵。有着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延续至今的卧云铺戏台,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卧云铺村有抗战时期《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有抗战时期临时医院旧址等红色文化遗迹。

历经140余年的卧云铺剧团, 已传承了 五代人,演出过 120多出戏,概无剧本,都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至今源远流传。有诗为证“自古忠孝难两全,为赴国难辞故园,一门忠烈杨家将,化作青山镇边关。”村中老人讲这戏名叫《六郎出征》, 杨家将的忠、孝、节、义正是一代代卧云铺人所追寻和倡导的传统文化精髓。红歌《十颂汪洋》与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一脉相承。

面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精神、文化等条件,大家一直赞同在卧云埔村举办2025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颁奖音乐会:红歌《十颂汪洋》的创作展示成果切实可行,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服装学院等领导调研圆满成功,大家翘首以待红歌《十颂汪洋》展演会的成功举办。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