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周至县三育小学保送到延安抗大的丁应南、李杰、高凌云、李哲生等学生回到周至宣传抗日政策,校长庞应举在县剿匪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西北民族抗日义勇军,三育小学师生及社会青年五百多人参加,庞应举任大队长,在河南偃师县改编为游击第六纵队,先后参加了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役,战斗二百余次。西安易俗社根据报道,编成秦腔《血战三郎山》,在剧院和部队多次演出,造成很大影响,鼓舞了部队的战斗士气。1939年,何文鼎在周至县为26师招募周至青壮年300余名,1940年在五原大战中大部分人员战死,后又不断在周至为在内蒙战场征兵。仅民国31年(1942)4至12月,兵役科在周至征兵3406名,抗日战争中,1万余名周至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千余名周至青年牺牲在抗日前线,大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会一个接一个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了永远铭记周至人为国断头的气节和崇高的民族脊梁历史,讲好周至故事,周至县作家协会组织了系列抗战文章,以示纪念。

立马横枪抗倭寇
——记抗日爱国将领刘伯超将军
文 / 刘立学
刘伯超,字卓如(一八九三 —— 一九五一),陕西省盩厔县东富饶村人,国民革命军爱国抗日名将。一九一六年西安第三中学毕业,一九二零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同年任陆军步兵连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工兵营长。一九二六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械局长、骑兵团长。一九三零年杨虎城挥师克陕,刘伯超任杨虎城部十七师工兵营营长。一九三二年孙蔚如率部入甘肃讨伐军阀陈国璋,刘伯超率工兵营随军进讨,作战英勇,战役获胜后任第二旅四团团长。回师陕西后,又逢秦安驻军警备师兵变,杨虎城令刘伯超第四团与九十八团速往围攻,平息了兵变,时孙蔚如为三十八军军长,任命刘伯超为三十八军参谋处长,驻守汉中。一九三四年,刘伯超在中央陆军大学高教班学习毕业后,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

一九三七年秋,国民政府中央军委政治部授予刘伯超少将军衔。后随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开往抗日前线,任第一战区军法执行第二分监部少将分监,兼管军医、军械、交通等处工作。并兼任河南沦陷区抗日游击总司令,在中条山阻击日寇战役中英勇战斗。
刘伯超秉性刚直,谋勇兼备,深得杨虎城将军、孙蔚如将军的信任及部队官兵的拥戴。一九四五年,由于在抗日中负伤加上痛恨国民党对杨虎城将军的长期监禁,气愤难平,正义无处伸张,愤而带职回家养伤。一九四五年九月,国民党免去其参谋处长职务。一九五零年“土改”中,刘伯超将军主动将家产造册报与土改工作组。一九五一年确知杨虎城将军遇害后,积恨成疾,加上旧伤复发,医治无效,于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病故于西安,享年五十九岁。在西安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刘威成(刘伯超的换盏兄弟)等老友的关照下,派解放军战士护送遗体安葬于原籍盩厔县东富饶村,刘伯超将军的早逝,在杨虎城旧部原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等部属中引起了不小震动,其抗日密友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张光天等送挽垂悼,以示敬仰。
英勇抗日 名扬晋北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全面抗战开始。
一九三七年八月间,刘伯超时任三十八军作战参谋处处长,随三十八军十七师赵寿山部赴晋北及华北前线阻击日军,在雪花山、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屡树战功。
据刘伯超儿子刘正定回忆,父亲在转战华北及晋北抗日前线的过程中,母亲深谙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一直追随父亲转战在抗日前线。期间目睹了日寇烧杀劫掠的种种暴行,成片的村庄被日寇烧光,手无寸铁的妇女、孩子被日寇剖腹弃尸,惨遭荼毒。日寇的种种暴行激起了父母及三十八军官兵的愤慨,更加坚定了奋勇杀敌的决心。
刘伯超在晋北抗日前线指挥作战中,在参与制订作战方案时,思虑缜密,谋勇双全;无论大小战役,不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抗日战斗前线,秉烛指挥,英勇果敢,其夫人也随军前线,在三十八军司令部日夜陪伴丈夫,端茶倒水,举烛览图,通宵达旦。
刘伯超在转战晋北抗日前线一年多,指挥参与大小战役数十次,有力地阻击了日军进攻,在娘子关保卫战中,指挥并坚守阵地九昼夜,阻击战斗异常惨烈,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使日军遭到了迎头痛击,关中勇士血洒晋北,谱就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立马中条 威震日寇
一九三八年七月,三十八军扩编为第三十一军团,孙蔚如辞去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任三十一军团司令,下辖赵寿山三十八军、李兴中九十六军、耿子介十七师、孔从洲独立四十六旅等部,东渡黄河赴中条山抗日,刘伯超时任三十一军团作战参谋处长。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代鼓。怒皆裂,岛夷小丑,潢池耀武。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
金瓯缺,只手补,新旧恨,从头数,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剿绝天骄申正义,扫除僭逆清妖盅。跻升平,大汉运方隆,时当午。
这首《满江红》,是孙蔚如将军率部到达黄河夏王渡渡口,抵达六官村三十一军团部夜渡黄河时泣血所书。当时的时局是日军第二十师团从晋北侵犯到晋南,以运城为据点,妄图西进黄河,实施“进陕逼川”、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第二十师团号称皇家王牌军,该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是裕仁天皇的侍从武官,深受天皇青睐。从晋北到晋南,始终是我陕军的死对头。在这个紧要关头,孙蔚如将军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历经二年半时间11次较大战役,击溃日军二十师团十九次之多。
永济战役是三十一军团中条山抗日第一仗,喋血激战十五天,消灭日军一千二百余人,我军伤亡八百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武汉会战。
三十一军团司令部是战役指挥的心脏和中枢,刘伯超将军在军部任参谋处长,是孙蔚如军团长的左膀右臂,是军团指挥系统的中枢。当时,军团司令部设在六官村,六官村有一个六官塔,刘伯超每天都要陪孙蔚如将军登塔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军部撤离后,六官塔成为晋南八县日军的总指挥部。
刘伯超为了抗日大义,毅然携妻抛子,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坐镇坚守司令部,并时常亲赴阵前,观察敌情,制定作战方案,在永济激战的半月里,英勇善谋,不顾安危,不分昼夜,饥餐露宿,坚守指挥,赢得了孙蔚如将军和官兵的尊崇和爱戴。西安易俗社樊仰山先生编著的《血战永济》的唱词印证了永济战役的残酷和悲壮:“哭了声众烈士去世太早,未杀尽小倭寇命归阴曹。众士兵虽然将永济失掉,使倭寇魂魄落不敢西朝。大西北国防线赖以得保,我三秦才巩固不动枪刀。”
一九三八年底,三十一军团扩编为第四集团军,刘伯超时任第四集团军参谋处长。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临近春节,西安各界赴中条山慰问部队,日军趁机扫荡,妄想突袭消灭我军民于春节和慰问之中。日军川岸师团七十七、八十联队五千余人,加上飞机大炮,气势汹汹向我军扑来。
第四集团军司令部连夜召开作战会议,刘伯超将军分析了敌情和两军实力,提出了首先要保护慰问团和妇女家属,避敌锋芒,后撤迂回,待慰问团安全撤离,我军即刻派独47旅迎头阻击恶敌。由于作战方案正确,指挥得当,我军以最小的伤亡代价重创了日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阻击战中,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我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日军居然向我军释放毒气,令人发指不齿。47旅完成阻击后,突围后撤,成功归队。
游击豫中 敌后利剑
一九三八年冬,中国军民抗日活动持久进行,白崇禧将军根据战况时局指出,我军民抗日要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我占领区,争取沦陷区民众,不断扰袭日军,打击蚕食敌有生力量。国民政府中央军委委员长蒋介石发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的指令。同年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任命刘伯超为第一战区军法执行第二分监部少将分监,兼任河南沦陷区游击司令,率领国民革命军骨干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当时河南沦陷区游击战分豫东和豫北两个游击区。敌后的抗日游击战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危险重重。
刘伯超仔细分析研判了时局,结合国民革命军的实际,在敌后开展了联合有识之士、整合乡村民团武装、劝降收编绿林好汉、招募抗日爱国青年等措施,壮大了国民革命军敌后抗日队伍。
当时,在河南中西部和关中凤、岐、盩、鄠和二华地区存在几十股土匪武装,刘伯超将军为了民族大义,为加强充实我抗日力量,团结一切抗日爱国武装,不顾个人安危,数次孤身入穴,与土匪武装谈判,宣抗日救国之民族大义,劝降土匪改邪归正共同抗日,报效国家。刘伯超将军为此做了大量的谈判、宣传、安抚、收编、训导工作。在抗战期间成功收编土匪武装几十支,不但解除了地方治安隐患,同时充实加强了抗日武装力量,功不可没。
刘伯超迂回豫中,领导指挥了诸多敌后游击战,袭扰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清除日军据点,以易守难攻的山区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威胁敌军要害据点,迫敌重兵防守,钳制、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成为了切入沦陷区的楔子,严重地威胁着日伪统治,成为国民革命军插在敌后的一把利剑。
血洒潼关 泣歌长空
一九三九年五月底,日军川岸、牛岛师团据运城、拥重兵虎视我31军团,日军频繁的侦查骚扰,其意图被孙蔚如将军识破,命令刘伯超会同参谋长陈子坚、秘书长李百川围着作战地图仔细分析研究,拟定作战方案,并对战事做出判断,敌来势凶猛,必有大动作,我军必须重新调整部署。潼关阻击战前夕,刘伯超怀着不成功便成仁、舍身杀敌的决心,为解除后顾之忧,割舍亲情,毅然派人将年迈的老母送回老家盩厔,其母亲深明大义,嘱咐儿莫牵挂,放心上前线指挥杀敌,你的身后是千万三秦父老,不把日寇拒潼关之外,就别回来!刘伯超将军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母亲的话更加激励和坚强了他保卫家乡保卫黄河的决心和意志。
“潼关大战”史书记载称之为“抗战六·六战役”,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至六月十二日,共计十二天。战争场面大,激烈悲壮,对中国抗战全局的影响举足轻重,拒日寇于潼关之外,使三秦大地免遭日寇荼毒蹂躏。
刘伯超将军参与指挥了战役的全过程,他在军团司令部坐镇指挥调度。六月六日夜,前线阻击战正酣,刘伯超在司令部秉烛指挥之际,突然遭到一百多日军的疯狂偷袭,此时,司令部只有十几名警卫员,寡不敌众,警卫员有些慌乱无序,刘伯超临危不惧,喝令所有人一律换持冲锋枪,集中火力朝一个方向突围,他带头冲了出去,端起冲锋枪向日军扫射,把这一股日军阻挡在司令部门外,援兵及时赶到,消灭了这股日军,司令部从而化险为夷。
潼关阻击战历经了陌南血战,发生了著名的“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壮举。血染沙口滩;孔从洲将军率部拼死突围;三十八军血战突围;古计王大捷等战斗。特别是三秦八百壮士跳黄河,宁死不当亡国奴。从芮城老庄到平陆沙口滩,十里黄河岸边,铭记着三秦儿女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他们宁跳黄河死,不当亡国奴,这泣血的呐喊,至今仍然被人们刻骨铭记。
同情中共 暗中驰援
刘伯超将军在任第四集团军参谋处长期间,其下属九个部门隐藏有许多中共地下党员,这些人表面上是国民革命军身份,实际是中共的骨干力量。由于将军始终同情、支持中共,对中共这些骨干成员的真实身份心知肚明,对他们暗中进行保护,他在任期间这些中共地下党没有一个遭到迫害。
一九三七年秋,刘伯超将军的盩厔同乡,竹峪乡开明绅士张孝先先生,心急火燎地找到将军,恳求将军营救其子张光天。张光天时任中共团中央组织部巡视员,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张光天由于身份特殊,入狱后很快被押解至苏州军人监狱。由于张光天积极抗日,将军对他的情况略知一二,即答应积极营救。刘伯超将军在南京开军事会议时,设法前往苏州买通看守,秘密告知狱中的张光天装疯,然后以张光天患精神病为由,亲自出面将其保释,军事会议后,即刻把张光天从南京带回西安,并连夜命人专车把张光天送到延安,使其重返中共抗日队伍。
今天,我们查史辑文,回忆那段尘封的泣血历史,铭记深谙民族大义的刘伯超将军们的些许抗日逸事,言不能尽,道不能全。以期教育我们周至的后辈,不忘先贤英雄历史,奋发向上,修身强心以强国,以强大的国力保家卫国,维护人类和平,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