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过五分
严 民
您一听六点过五分,准会觉得这是说时间。错了!听俺慢慢道来:
如今,济南的街头有一景:护城河畔、趵突泉边、大明湖岸……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练字。老老少少手提塑料小桶取水,或用毛笔,或用排笔,在青石板上写字,什么楷书、隶书、魏碑、狂草,还有自创体……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么。
这写字的人运气挥笔,潇潇潇洒洒一气呵成;旁边观看的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啧啧称赞;更有家长指点孩子,哪里笔划不匀,哪里倒插笔划。好在有取之不尽的泉水和清凉的青石板,省下了墨汁和纸张,成为了济南独特的风景!
其实,这泉水练字不是现在才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泉边写字最好的人是“六点过五分”。
那时候穷人识字的少,书信往来要找人代书。六点过五分是代人写书信的先生。他原本姓甚名谁,大家已经不记得了。只因他是个歪脖子,头老向着左边歪,身体就像时钟的表盘上时针竖在6点,头则像分针过5分……人们觉着叫他歪脖子不好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六点过五分”,咱济南人有才吧?
六点过五分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他曾苦练欧体三年,又习四年柳书,最后以颜体巩固,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便在趵突泉门前集市上摆桌子,以代人写书信为生。而且每天早上他必来泉边,蘸着泉水在青石板上练字,自娱自乐。

不久,万恶的日本鬼子打进了济南,好好的太平日子被遭践了。找六点过五分写信的人少了,他只好走街串巷,登门代写书信。
这天他从“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的西更道出来,看看天色还早,就来到护城河畔取水练字。忽然来了个日本军曹,一眼看中了六点过五分手中的大毛笔。
六点过五分的这支大狼毫,是有名的关东辽毫,用东北狼的尾毛做成。毛笔头有三寸,笔管尺半余。这竹子笔管上雕有山水,笔尾上还镶了红、黄、绿三颗小宝石。鬼子一看就眼馋了,想占为己有。
“幺西!”鬼子直奔六点过五分手中的毛笔而去,二话不说,上前就夺,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笑得歪了嘴。
一开始六点过五分懵了,等他顿回过来,立刻上前抢回了毛笔。
“八嘎!”鬼子恼了,朝天开了一枪。
40岁出头的六点过五分是条血性汉子,眼见毛笔保不住了,索性一撒手,把笔扔进了护城河里。只见那毛笔在河里顺流而去,很快不见了影。
“八嘎!”凶残的鬼子恼羞成怒,朝着六点过五分的手连开几枪。痛得他捂住血手,昏死过去……
两年后,日本鬼子投降了!六点过五分又出现在趵突泉门前,还是摆桌子代人写书信,只不过由右手改成了左手,小楷写得依旧漂亮。他每天照旧在泉畔取水练字,这练字可就绝了!——不用笔,而是用被断了五指的右手光秃秃的拳头。
这拳头写的行草外表飘逸,内涵遒劲,笔墨点画千变万化……济南人敬重他的气节,从此再也不叫他六点过五分了,而是尊称他为六先生。
后来,六先生收了十几个学书法的徒弟,带着他们在泉边蘸水练字,世代传了下去……如今在泉边蘸着泉水练字的,就有六先生的徒孙儿呢。
(节选自《济南趣话》,即将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