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林:艺海寻幽》(2)
——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闪光点
要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概貌,必须把古罗马帝国作为背景。
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建立了横跨欧亚、环绕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后,既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传统,也掌控了最富庶地区的资源,其势力范围几乎与中国西汉帝国接壤。
可悲可叹的是,当帝国的战士以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间奔袭时,皇室贵族却沉溺于极度奢靡荒淫的生活。正史记载中,尼禄的乱伦、卡里古拉淫乱宫廷并虐奸大臣之妻、卡拉卡拉建造可供上千名裸体男女共浴的大浴池,以及被视为“天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掩埋的庞贝古城,都成了罗马帝国荒淫堕落的代名词。从如今考古发掘出的庞贝古城街市房屋残垣断壁来看,春宫画比比皆是——古罗马终究灭亡于整体社会的颓败。
罗马帝国建立后,长期压制代表广大贫苦民众的基督信仰,而民众则将基督视为救世主。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信仰定为国教,因此东罗马自称为基督教正宗,后来也称作东正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北方蛮族入侵,欧洲分裂为多个国家,但在文化上均被基督教文明同化,欧洲由此进入所谓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普世道德核心是“摩西十戒”,这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道德基础,基督教也自此成为世界性宗教。
我们以往认知中“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这一说法,实则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中世纪的评价,本质上也是为了复兴古罗马艺术而构建的论调。
事实上,基督教思想的基础是古希腊柏拉图之后的晚期唯心主义哲学,耶稣更多是作为信仰偶像存在;基督教思想的体系化,是由奥古斯丁、阿奎纳等多位神学家逐步完善的。基督教提倡的平等、普世理念,恰好与罗马帝国的贵族等级社会形态相对立。尽管后期基督教内部出现了腐败行为,但中世纪的艺术本身并非“黑暗”的。
介绍中世纪艺术,首先要提及教堂建筑艺术。从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三大门类来看,建筑的地位最高:当古人还居住在地窝子时,祭祀天神的场所已是高耸的人工土台;当古人住进有门窗的简易房屋时,神殿已用巨石建造在山顶之上。可见,建筑艺术是集财力、人力、科技与美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世纪的教堂主要有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
罗马式教堂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神殿的柱廊式元素,外观凝重、均衡且质朴,著名的有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法国普瓦捷圣母大教堂、德国沃姆斯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的名称,源于对北欧野蛮游牧部落“哥特人”的称谓,其外在特征是高耸入云的尖塔和尖拱形门窗(原“半圆形拱门窗”表述有误,哥特式核心特征为尖拱)。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包括法国夏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瑙姆堡教堂等。它们的内部穹顶高高起券,在修长柱子的衬托下极具升腾感,给人一种心灵飞升的幻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入的五色柔光,更增添了神秘氛围。再配合祭坛的烛光、弥漫的梵香、管风琴声与唱诗班的弥撒曲,不仅能让信徒恍若超凡脱俗、置身天国,即便现代穿梭于职场的忙碌之人走进这里,心灵也会得到安宁与净化。
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也与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密不可分。人类原始的宗教音乐多是单调的打击节拍,最多辅以手鼓、脚铃;而基督教音乐处于宗教音乐的成熟阶段,其最大贡献在于:当原始音乐逐渐分化出世俗娱乐功能时,它保留了音乐本身的崇高本质——这并非简单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分。
经过近千年宗教音乐的演进,西方近现代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均在宗教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钢琴、小提琴、交响乐、协奏曲、五线谱、合唱队、唱诗班等,其起源都与宗教音乐的需求相关,如今这些音乐形式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若试着体验从庄重的教堂音乐,过渡到《马赛曲》,再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国际歌》曲调,最后到轻盈的华尔兹舞曲,是否能感知到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也同样让全世界人为之沉醉吗?
《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风在吼——”的多声部和声,不也比单声部更显雄浑有力吗?
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中“……这是美丽的祖国……”的合唱段落,不也比女声独唱更让人荡气回肠吗?
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乐理根基,都能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音乐。
中世纪艺术的明珠,还有东罗马帝国遗留的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即如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1453年改名伊斯坦布尔,表述需明确古今地名对应),游历过此地的人,无不被其华丽的装饰艺术所惊艳。
此外,在中世纪圣母崇拜的影响下,诞生了追求凄美、缠绵爱情的骑士文学。那种爱意深藏心中,却因某种约束只能隐忍不发的惆怅与缱绻,恰似流行歌曲中“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所传递的情感——这或许会让现代奉行“杯水主义”的人感到汗颜。也正是在圣母崇拜与骑士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传统。
总之,中世纪的欧洲是一段休养生息的时期,除艺术外,还在诸多领域有发展与贡献:在教会支持下,一批大学先后建立,如今仍引领世界文化与科学发展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法国巴黎大学等,均始建于中世纪。
因《圣经》手抄本的流行需求,书籍装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比古代线装书便能看出差异。“摩西十戒”的广泛推行,至今仍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规范;即便影响了世界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英国大宪章》,也是在中世纪经过多次修订而成。中世纪的欧洲通过十字军东征,既维持了基督教文化的持续传播,更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凤林简历
马凤林是中国当代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学者。马凤林对西方美术的介绍和研究起步早、起点高,学术态度沉实,虽然很少外在的炫耀,却不乏超前的意识、新颖的创见,尤其能够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摘自翟墨《世纪之交的远眺近思马凤林的西方美术研究》(《北方美术》1999年第4期。--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马凤林的《十九世纪西方艺术主潮》丛书是以西方十九世纪影对当代中国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当前西方美术研究的七大问题------在中国美术出版一直并不景气的情况下,马凤林的一系列专著总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本身就是耐人寻味
的(2002年) --袁宝林(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
马凤林(1950-)集油画家、美术史论家、大学教授于一身,可以说学贯中西,是当下中国的美术全才,这得益于他勤奋好学、视野开阔、认真刻苦、学风沉实,最终使得他的各项投入都尽得其妙。可谓是为人作嫁也风光,为人师表真才,致力丹青有深意,一生耕读学径宽。他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由于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很快就在全国美术出版界显露头角,他选编的书深受读者欢迎和同行的赞誉,两次获国家出版局优秀编辑二等奖(1983、1987)和国家出版局“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银奖(1991)。
他于2004年进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教龄虽短,却有学科创新,其独到的学识,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实践意识深得学生的敬爱,教学之余他有两项科研成果并获奖。他的画风沉实厚重,题材多样,注重油画语言的表达,吸纳丰富透亮的印象派色彩,具有理想主义审美特征,他的油画多次参加国内大型美展并多次获奖,有些作品被国内及澳洲人士收藏。他深入研究发现了中西方美术的发展规律,从全新视角展示了西方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多元发展状况,前后20余部美术畅销专著,既能领跨国内学术前沿,也具有隽永的学术价值。
老马也算得到社会最高声誉了,但是他却依然老骥伏枥、勤耕不辍。---刘欣(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于2014年
1998年9月,天津电视台卫视部文化视点编摄组拍摄了专题片《走进马凤林)(高岚解说),在天津卫视、天津电视一、二台黄金时间多次播出。
2003年7月,参与了文化部人才交流司关于全国文化系统工作人员职称评定的学习教材的编写工作,撰写西方艺术介绍和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2005 年5月天津财经大学召开大型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王镛先生、中央美院袁宝林先生、天津社科院徐恒醇先生等十几位教授研讨了马凤林的学术成就。
个人感悟---
年过甲子始自视,
一生耕读尽丹青。
笔者给社会的印象是个美术史论家,但是退休之后继续自己的原始爱好绘画时才自识到,其实自己是画家,回悟出了当年作者朋友们“夸”我"讲理论总是那么易懂”的所在。当年出版社领导非常强调“本质工作”是编辑,为此进行了文化恶补,而且遍访名家,逐渐给人以工作狂的印象,此后近30年,这些确实在工作中有了回报。
还有一个影响我的因素,初入出版社时,正值老社长郭均病危,每天听人们议论他的为人功过成了主要内容,随之填写了三首敬悼郭均社长的词作,如《西江月》几次病中相伴,蒙公教诲以诚,后生广掖见深情,念此私衷更恸。高风胜似松柏,正气遥贯长虹,披肝沥胆事丹青,赢得懿名传颂。过后社长之子郭予群同学对我表示了感谢和赞誉,这件事既对我安身处世和做学问要有底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我的绘画观。
笔者作画都是有感而发,讲求诗意,得益于早年插队生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养成了作诗填词抒情的习惯。在沂蒙山区考察时所画的《秋雨过山村》一画就表现了喜忧参半的复杂心理,如笔记诗:“就地取材建家园,生息繁衍千百年,如今青年多离去,秋雨平添几分寒。"
又如《越推越远的石碾》的感受诗:“种食谷粟大文明,千秋万载益人生,石碾脱皮几岁月?机械发展胜手工。”碾子是转圈走的,但是用“越推越远”来点题,是对劳动人民的祝福:落后笨重的劳动越来越少了。《沂蒙山小调》也是出于环保忧患意识的油画,看见以前农民精心保护的山体土壤由于疏于管理,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心里很惋惜。
中国传统题材的励志寓意也可自慰,如《卧虎》西江月:“青山巍巍不改,绿水悠悠长流,自然造化统万物,生命能否自主?淡泊可以明志,谦恭不费雄心,养身延寿盈天年,体魄安康是金。”也是晚年自勉。
用油画摹写水彩画《嫦娥奔月》的感受诗“世人从来羡神仙,潇洒长生享万年,一旦告别家乡后,百般思恋情无限。"
油画《人面桃花》是拆释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而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抑或身轻情未定,也许鱼水两相融。金榜题名布衣贵,再赴南庄会芳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高逸图》出自“结庐城郊外,天远水流长,心静雁声近,身安碧草香。”的自况感受。---马凤林2014年于福松源庄画室
获奖油画:
《静静的场院》入选天津市“中韩友好交流书画展”(1994年)。
《夕阳秋艳》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94油画沙龙展”(1994年)。
《蒙山晨曦》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又获天津市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佳作奖(1994年)。
《秋雨过山村》获天津市参评全国第八届群星最佳作品奖(1998年)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颁发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1999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展(2004)。
《夕阳秋艳》等油画入选(中国当代油画风景》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夕阳秋》入选文化部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分类全集-油画卷》并附个人词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月亮湾的记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分类全集-速写卷》并附个人词条(湖南美术出版社版)
主要专著:
《英国绘画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象征派历程》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世纪末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新艺术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情爱画廊》漓江出版社2001年出版
《十九世纪西方艺术主潮》10分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撰稿:马凤林
责编:许壮楣
排版:王 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