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六欲,唯斩惰性,方可成就最好的自己。”听完孟子教育研究院孟国泰院长的实操课,这句话如一束光,照进了我对“核心素养”的全部想象。
此前读《三标课堂》《大众教育学》,不过是摸到课改的门扉;听完孟院长的课,才真正触到教育的本真。他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孩子,让每个生命都能战胜惰性,成为敢想、敢说、敢做的自己,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
孟院长以目标为导向,以对子为单位,结队互教、互学、互帮、互比,人人化身“小先生”。
语文课上,《白鹭》在他的引导下飞入每个孩子心间——仅给出“朗读—品味—创作”三阶目标,六人小组便自主完成探索。当孩子们击掌相庆时,我看见惰性碎成星屑,自信在瞳孔里抽芽。
数学核心素养,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孟院长将一度静默的课堂,慢慢酿成激情飞扬的模样。孩子们在“做即学”中,课本化作实验田,枯燥的数字变成亲手采摘的果实,再不必咀嚼他人嚼过的馍。今日课上,18个学生拿下满分,即便是最低分50分的孩子,在同伴助力下也完美收官——互教互比催生的取胜心,正是斩断惰性的利刃。
英语课上,句子长出翅膀。曾让老师头疼的“开口难”,在40分钟里迎刃而解:孩子们自如地用句型对话、应用,每一句表达都是战胜自我的勋章。
课程结束时,惰性破碎的光屑仍在空气中飞舞。走廊里,孩子们三五成群互测单词、互出数学题,自我驱动的热浪扑面而来。
教育本该如此: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让“要我学”变“我要学”,让“教中心”变“学中心”,方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真谛。
明天,我也要把“三标”搬进课堂,让每颗星找到轨道,让每次击掌汇成银河,照亮孩子们走向未来的路。
斩惰性,见星河;做最好,亦做彼此的光。
作者:王娜(德州市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王娜的文章以“斩惰性,成最好自己”为核心,通过语文、数学、英语三堂课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孟国泰院长实操课的魅力。语言兼具感染力与画面感,“星屑”“银河”等意象贯穿全文,既呼应教育的璀璨,又强化了“自我驱动”的主题。从理念认知到课堂实践,再到个人感悟,逻辑层层递进,结尾“点燃一把火”的比喻,精准点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全文以真情实感诠释了教育者的思考与蜕变,极具共鸣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