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炭火红时,未必温暖;
灰烬冷处,余温犹存。
世间情爱,莫不如此。
二
荒原上的野草,
被践踏千遍,春风过处,
依然挺直脊梁。
教育如是,
爱情亦如是。
三
谨以此书,
献给所有在荒原上播种的人。
你们埋下的种子,
也许看不见发芽,
但请相信:
它们在地下生长,
终将破土而出。
——题记
——
第一部:荒原孤烟
第一章 初至荒原
民国十三年秋,北地荒原已是一片萧瑟。黄土高原上的风沙像是永无止息,卷起漫天黄尘,将天地染作浑浊。在这片苍茫之中,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身影正艰难前行。
周文瑾扶了扶被风吹歪的眼镜,眯起眼睛望向远处。他从省城师范毕业后,自愿来到这偏远的黄土坡任教。手中的介绍信已被汗水浸得发软,上面"黄土坡国民小学"几个字显得格外沉重。
"先生可是新来的教员?"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文瑾转身,见是个驼背老人,脸上沟壑纵横,像是被这荒原的风沙雕刻过一般。
"正是,请问学堂在何处?"
老人用旱烟杆指向坡顶:"喏,那排土坯房便是。这光景...唉,先生何苦来这苦寒之地?"
周文瑾微微一笑:"教书育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老人摇摇头,露出残缺的门牙:"前几个先生也是这般说,最长的待了半年,最短的...三天就走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这地方邪性得很,先生好自为之。"
学堂比想象中还要破败。土坯垒成的围墙已经坍塌了大半,院内杂草丛生。正中的教室门窗歪斜,糊窗的纸破了好几个洞,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老校长是个干瘦的老头,看见周文瑾时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周先生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只是..."他搓着手,"这里的条件实在艰苦,薪水也时常拖欠..."
"无妨。"周文瑾放下行李,"学生在何处?"
"明日才正式上课。今日..."老校长忽然压低声音,"有个女学生想来见见新先生,已经在偏房等候多时了。"
第二章 柳青初见
偏房内,一个少女临窗而立。听见脚步声,她转过身来,周文瑾不禁一怔。
这女子约莫十八九岁,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却掩不住通身的书卷气。她眉眼清丽,皮肤不像当地女子那般粗糙,倒像是江南水乡滋养出来的。最特别的是那双眼睛,明明该是明媚的年纪,却盛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忧思。
"先生安好。"她行礼的姿态很是雅致,"学生柳青,听闻新先生来了,特来请教几个问题。"
周文瑾有些诧异:"但说无妨。"
"先生可带来新式的课本?可知道北平现在的思潮?女子当真能够上学读书么?"她一连串的问题让周文瑾应接不暇。
老校长在一旁咳嗽:"柳青,莫要为难新先生。"
柳青却直视周文瑾:"先生莫怪,这荒原上天高地远,我们如同井底之蛙。"她从袖中取出一本磨损的《新青年》,"这是前年一个过路的先生留下的,我已经读了无数遍。"
周文瑾接过杂志,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清秀工整。他心中震动,在这荒原深处,竟有如此渴望新知的女子。
"你若想读书,以后可以常来问我。"他听见自己这样说。
柳青的眼睛蓦地亮了,像是荒原上突然点起的两盏明灯。
第三章 风沙夜话
接下来的日子,周文瑾逐渐适应了荒原的生活。学生只有二十三人,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就是柳青,最小的才六岁。他们大多面黄肌瘦,衣衫破旧,但眼睛都亮得惊人,像是干涸土地上顽强生长的野草。
柳青总是最早到学堂,最晚离开。她读书极其用功,有时周文瑾都要惊叹她的悟性。她尤其爱读新诗,常常捧着周文瑾带来的诗集在院中梧桐树下诵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她的声音清泠,伴着风沙声,别有一种苍凉韵味。
周文瑾发现柳青尤其喜欢问他外面的世界。她问起省城的电车、问起女学生穿的校服、问起报纸上说的男女平等。每个问题都问得急切,像是要将错过的所有新知都补回来。
这日风沙特别大,放学后周文瑾挨个送路远的学生回家。返回时天色已暗,忽见前方有人影踉跄。走近才看清是柳青,她扶着枯树站立,脸色苍白。
"先生..."她咬着唇,"方才路上崴了脚。"
周文瑾一时无措。荒原上天黑得早,四下已无人烟。他终是背起她往学堂去。柳青极轻,像是一片羽毛,呼吸却烫得很。她的发丝偶尔拂过他的脖颈,带着淡淡的皂角清香。
到了住处,周文瑾找出药酒,她却自己接了去。
"不劳先生。"她垂下眼帘,自己褪去鞋袜,脚踝已肿得老高。周文瑾别过脸去,只听得到她轻轻吸气的声音。
窗外风声呜咽,屋内油灯摇曳。两人一时无话,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先生可定亲了?"柳青忽然问。
周文瑾一怔:"尚未。"
柳青轻轻"嗯"了一声,不再说话。但周文瑾看见,她的耳根悄悄红了。
第四章 冬至饺子
自此,柳青待周文瑾不再那么疏远。她时常课后留下,帮他整理教案,打扫教室。周文瑾教她写字读书,她学得极快,不出月余,已经能帮他批改低年级学生的课业了。
老校长看在眼里,某日抽着旱烟对周文瑾说:"柳青这孩子命苦。原是省城富商之女,家道中落,才投奔这边的远亲。"
周文瑾这才明白,为何她与这荒原格格不入。
"她叔父..."老校长欲言又止,"不是什么善茬。先生与她相处,还需谨慎些。"
周文瑾点头,心中却泛起一丝异样。他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与柳青相见的那一刻,期待看她眼睛亮起来的模样。
冬至那日,学生都放假回家。周文瑾独坐批改课业,忽听敲门声。开门见是柳青,提着一个食盒,鼻尖冻得通红。
"亲戚给的饺子,给先生送些。"她笑容腼腆,"我自己包的,羊肉馅儿。"
周文瑾请她进来烤火。小屋甚窄,两人相对而坐,一时无话。窗外风声呼啸,屋内炭火噼啪。柳青忽然说起自己的身世。
父亲原是省城富商,投机失败后投了江。母亲一病不起,临终前将她托付给荒原上的远房叔父。谁知叔父收留她,却是盘算着将她嫁给镇长的傻儿子。
"那人...连自己的口水都管不住。"她说得极轻,手指绞着衣角,"我宁死不肯。"
火光跳跃在她脸上,周文瑾看见两行清泪悄无声息地滑落。鬼使神差地,他握住了她冰凉的手。
柳青微微一颤,却没有挣脱。
第五章 暗生情愫
开春后,荒原依然荒凉。但周文瑾觉得,因为柳青的存在,这片土地似乎不再那么寂寞了。
他们常在课后讨论诗文,有时也一同去家访,走很远的山路。柳青对每个学生家的情况都很熟悉,谁家揭不开锅,谁家的孩子要辍学嫁人,她都清清楚楚。
"王家的丫头才十四岁,她爹就要把她许给五十岁的老财主做填房。"一次家访回来的路上,柳青忽然说,"先生,我们能不能想想法子?"
周文瑾苦笑:"清官难断家务事。"
"可是先生教我们'人人生而平等',女子也该有自己的选择。"柳青站定,目光灼灼,"若是人人都说'难断家务事',这世道永远不会变。"
周文瑾被她看得心头一震。他何尝没有过这般热血沸腾的时候?只是在现实中磋磨得久了,那份锐气也渐渐平了。
"你说得对。"他轻声道,"明日我去找老校长商量,看能不能减免那孩子的学费。"
柳青笑了,夕阳在她脸上镀了一层金边。那一刻周文瑾觉得,这荒原因为她的存在,变得前所未有地明亮。
然而他们都没注意到,不远处的土坡后,一双眼睛正阴冷地盯着他们交握的手。
第六章 叔父发难
柳青的叔父终究找上门来。那是个精瘦男人,眼珠转得极快,一看就是精明人。他直接闯到学堂,正值放学时分,学生们都还没走远。
"先生是读书人,当知男女有别。"他话里藏针,声音却很大,确保周围人都能听见,"我们家姑娘许了人的,闹出闲话对谁都不好。"
学生们都停下脚步,好奇地张望。周文瑾一时窘迫,竟不知如何应对。
柳青却挺身挡在他面前:"我与先生清清白白,只是在讨论学问。叔父不必多说。"
那男人冷笑一声:"讨论学问?讨论到荒山野地里去了?当我不知道你们整天单独相处?"他一把拽住柳青的手腕,"回家!再让我看见你往学堂跑,打断你的腿!"
柳青被拽得踉跄,却回头看了周文瑾一眼。那眼神复杂,有委屈,有不甘,还有一丝他看不懂的决绝。
老校长闻声赶来,连连打圆场:"柳老哥别动气,都是我的不是,没看好孩子们..."
那男人冷哼一声,拽着柳青走了。周文瑾立在原地,手脚冰凉。学生们窃窃私语,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这天夜里,周文瑾失眠了。他想起柳青那个眼神,心中隐隐不安。起身点灯,却发现窗纸上不知被谁捅了个窟窿,一只眼睛正冷冷地向内窥视。
他猛地开门,外面却空无一人,只有荒原的风呜咽而过。
第七章 夜半约定
接连三日,柳青都没来学堂。周文瑾心神不宁,讲课也常出错。放学后,他终于忍不住寻到她家。
那是个破败的院落,土墙塌了半边。周文瑾远远看见柳青坐在井边洗衣,手腕上有明显的淤青。她洗得很吃力,不时停下来揉揉肩膀。
她看见周文瑾,慌忙用袖子遮住手腕,四下张望后快步走来:"先生快走,叔父去镇上了,很快就回。"
周文瑾问她伤势,她只摇头:"不碍事。镇长家催得紧,婚期定在下月初三。"她突然抓住周文瑾的手腕,指尖冰凉,"先生,你带我走吧!"
周文瑾怔在原地。带她走?去何处?他不过是个穷教书匠,自身尚且难保...
见他不语,柳青的眼神黯淡下去:"先生若是为难,就当柳青没说。"她转身欲走。
"等等!"周文瑾拉住她,"容我想想...三日后夜半,在老槐树下等我。"
柳青的眼睛蓦地亮了,重重点头。
回学堂的路上,周文瑾心乱如麻。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带走柳青,他的教书生涯就到头了,甚至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可是想起柳青手上的淤青,想起她要嫁给那个傻子...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
第八章 筹备逃离
这三日格外漫长。周文瑾变卖了怀表和一些书籍,又向老校长预支了三个月薪水,凑了些盘缠。老校长什么也没问,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先生保重。"
周文瑾还特意去了趟镇上,买了两张去省城的车票。他计划带柳青到省城后,先找个住处安顿下来,再找份工作。虽然前路艰难,但总好过让她跳进火坑。
约定的那晚没有月亮,风很大。周文瑾提前来到老槐树下,心跳如鼓。他设想了各种可能:柳青会不会被看住了?会不会改变主意?会不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东方渐渐发白,柳青始终没有来。
周文瑾的心沉了下去。就在他准备离开时,忽然看见地上有个闪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是柳青常戴的那根银簪。
簪子上沾着暗红色的血迹。
周文瑾握紧簪子,向柳青家奔去。院门紧闭,他绕到屋后,透过窗缝看见柳青叔父正在喝酒,脸上带着得意的笑。
"...想跑?没那么容易!等嫁到镇长家,看她还怎么折腾!"
周文瑾的心彻底冷了。原来他们的计划早就败露,柳青恐怕已经被囚禁起来。
他在寒风中站了许久,直到四肢冻得麻木。最终,他默默离开,心中却燃起一团火——一定要救出柳青,无论如何。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