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每个星期天是我们家发放零花钱的日子,自从孩子6岁起,我们就开始固定一周给他们1欧(约等于8块钱人民币)。
刚开始只是想让他们有一笔小小的属于自己的钱,后来发现,每周给一次零花钱,真的是一个明智之举。
孩子刚开始对钱是一无所知的,慢慢地,他们学会规划、取舍,再到尝试通过劳动换取收入,甚至开始理解储蓄和投资的道理,这一路的变化令我们惊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越来越确信:给孩子零花钱非常有必要。
但怎么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家长的态度又该是什么,都有很多门道。
今天就想和你聊聊,我们家在零花钱上的几个小做法。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和钱打交道,可是孩子小时候对“钱”完全没有概念。
在他们眼里,家里东西源源不断地出现:冰箱里总有牛奶,玩具柜里会有玩具,绘本也源源不断,衣柜里也有很多衣服....
但孩子并不知道,这些都是父母辛苦工作后,用钱买来的。
如果孩子从未自己管理过钱,就会下意识觉得钱来得很容易,看到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买。
所以很有必要让孩子用一用钱,让孩子亲自体验赚钱不易、钱是有限的且购物需要选择。
我们家是从孩子六岁开始,才慢慢引入零花钱的概念,我们相信这是比较适合的年龄。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能理解数字和简单的金钱概念,也具备了做一些选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给零花钱,可以让他们在小范围内练习:如何规划、如何取舍、如何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存钱。
这就孩子不可或许的“财商课”,让孩子学会金钱背后是责任、选择和努力,而不是不劳而获。
我们家有个小规则:零花钱只在每周日发放,其他时间一律不发。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出现孩子时不时来讨钱、父母还要反复纠结“该不该给”的情况。
统一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家心里都有数,既节省精力,也能守住原则。
从孩子六岁开始,我们就告诉他们:从现在起,每周可以领取1欧的零花钱。
不过,我们不会主动提醒,而是由孩子自己记得、自己来开口。
我们想让孩子明白:想要得到什么,就要自己去争取,零花钱也不例外。
很有意思的是,大儿子虽然从六岁起就有资格领零花钱,但因为平时对钱没什么需求,在最初的一年里经常忘记周日要钱。
我们也不会主动给他钱,因为在我们看来,如果他连零花钱都想不起来,那说明这对他并不重要。
相反,如果真的在乎,他一定会记得,不会错过。
我们始终相信,钱只有在孩子主动争取、真心想要的时候,才会被珍惜。
别人随手给的,很可能随手就丢在一边,或者不加思考地花掉;而自己主动记得、亲自提出得到的钱,孩子才会更在意,愿意妥善保存,并认真考虑如何使用。
到了今年,儿子对“零花钱日”的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每次都会主动来要。
他还会把钱收好,不再随便乱放。可以看得出,他开始真正意识到:这笔属于自己的钱,需要认真对待。
零花钱,本质上就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它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资源,而不是奖赏或惩罚的工具。
所以我们从来不会把零花钱和孩子得表现挂钩:不是因为孩子考试考得好、表现很乖就多给,也不是因为他犯错、成绩差就不给。
如果把零花钱和表现绑在一起,孩子会把金钱和爱、认可混为一谈,误以为我表现好才值得被给予。
那么慢慢地,他很可能会养成“做事是为了钱”的心态,这也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和责任的内在动力。
一旦奖励消失,他可能就不愿意再努力,甚至因为没钱拿而产生逆反情绪,这就得不偿失了。
同样的,我们也不会因为孩子做了家务就给钱。
家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地方,收拾玩具、整理书桌、打扫房间、倒垃圾……这些本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如果把家务和报酬挂钩,长远看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给钱,他就压根不想做家务了。
这样一来,家务责任被异化成一场交易,反而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
因此,零花钱最好是固定、稳定、不受表现影响的。
零花钱,就是零花钱。它的纯粹性越强,孩子在管理和使用它时,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除了固定、不因表现好坏而发放的零花钱,我们也会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来赚取额外的收入。
在我们家,日常的家务是孩子应当承担的责任,不会和金钱挂钩。
但对于一些额外的付出,我们会给予适当的奖励。
比如,我们给哥哥设立的一个“赚钱途径”就是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如果他能连续五天坚持给他们读绘本,就可以额外获得1欧。
这可以让他体会到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带来回报,同时也培养了责任感和坚持力,也让他自己得到了进步和锻炼。
后来,儿子还发现了另一个“生财之道”。自从荷兰的塑料瓶开始收费并可以回收退款后,他就养成了外出时留意路边瓶子的习惯。
每次积攒到一定数量,他就会去超市退钱。
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也有不少挑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要忍受脏和累。
不过正是因为辛苦的努力和付出,才让换来的那几欧元显得格外有价值且有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满满的的成就感。
零花钱交到孩子手里之后,怎么花就应该交给他们自己决定。
父母当然可以提醒,但最好不要过度干预。
孩子想用来买小玩具,甚至买一些不那么健康的零食,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就不必立刻阻止。
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花得值”或“花得不值”,他们才会慢慢学会思考和取舍。
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花钱的,这个过程需要一点点体验和摸索。
记得儿子刚开始有钱的时候,特别喜欢在超市机器上买扭蛋,一个要2欧。
我心里其实很不喜欢这些盲盒玩具,觉得既贵又没价值,但还是选择尊重他的决定。
几次买下来,他自己体会到:虽然拆开时很兴奋,但里面的玩具大多廉价又不是他真正喜欢的。
渐渐地,他开始觉得不划算,自然而然地也就放弃这个行为了。
有了这次经历,他更愿意花时间思考,把钱用在真正想要、值得的东西上。
这种自发的转变,比我们一味阻止或说教,更能让孩子真正学到要如何花钱。
几个月前,我们对零花钱的发放方式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投资和储蓄的概念加入进来。
以前,孩子们是一周拿一次钱,拿到手里很快就花掉了。
我和队友都觉得这样并不好,于是提出“银行”的概念,鼓励他们把零花钱存起来,这样还能带来利息。
具体做法是:如果这周孩子选择不领取零花钱,把钱存在“爸爸银行”,那么到了下周,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得5毛利息。
于是,这几个月,孩子们几乎每次都选择存进去,拿着“爸爸银行”开出的收据来记录金额。
纸条上写着本金和利息,虽然钱没有真正拿到手,但他们能清楚看到钱在增加。
如果哪天他们想买比较贵的东西,也可以拿着这张收据,到“爸爸银行”取钱。
不仅仅要给孩子钱,更要让他们明白:钱不是拿到手就要花掉的。如果懂得储蓄和投资,它可以越滚越多,换来更大的收益。
投资的价值,不仅在于钱变多,更在于孩子学会了如何和欲望打交道,如何用时间换来更大的收获。
这也是他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小钱,不只是让他们有机会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是给他们练习管理资源的好机会。
通过零花钱,他们学会规划、取舍,也体会到努力和付出的价值。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学会独立思考、合理支配自己的资源,在小小的零花钱里,感受到责任与自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