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为纸,刀笔传神
一一当水墨丹青遇见千年陶土
文/王平
纸寿千年,终有尽时;紫砂不朽,历久弥新。这一纸邀约,不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遇,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密码的一次重新编排。当书画艺术家的笔墨神韵邂逅紫砂壶的永恒质地,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跨越材质的艺术对话,一次打破时间界限的文化传承。
中国书画艺术向来有着"澄怀观道"的哲学追求,一笔一画间,尽是艺术家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与表达。宋代米芾的"米点山水",以墨点堆叠出山峦起伏;元代倪瓒的"折带皴",用干笔勾勒出荒寒意境;八大山人的"白眼向天",仅寥寥数笔便道尽孤傲风骨。这些纸上的艺术灵魂,历经岁月淘洗,有的已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明代董其昌曾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然而,当"形器"本身都难以保存时,"神会"又从何谈起?
紫砂壶自明代供春创制以来,便以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特质成为茶事至宝。更为神奇的是,紫砂壶历久弥新,使用越久越显温润,恰如苏东坡所言"佳茗似佳人",经年累月的陪伴反而成就其独特韵味。清代制壶名家陈鸣远曾在一把壶上刻下"器堕地而不可毁也"的铭文,道出了紫砂材质近乎永恒的物理特性。当书画艺术遇上紫砂材质,便如同为转瞬即逝的灵感找到了最坚固的栖息之所——墨色或许会淡,但刻在紫砂上的线条将永远清晰;纸张或许会腐,但紫砂壶上的构图将代代相传。
这种跨界合作的艺术创新,实则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宋代文人早已在瓷器上题诗作画,将"诗书画印"四绝融为一体;明代徐渭更是在紫砂壶上留下狂草书法,开创文人参与制壶的先河。每一次艺术载体的突破,都带来创作语言的革新。当书画艺术走出纸本限制,在紫砂壶的三维曲面上重新构思布局时,线条的流动、留白的处理、构图的平衡都将获得全新的表达维度。郑板桥画竹主张"胸无成竹",讲究随性而发,这种创作态度在紫砂壶的弧形表面上或将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艺术火花。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使用、被传颂。紫砂壶作为实用器物,其传承方式与仅供展陈的书画作品截然不同。一把融合书画艺术的紫砂壶,将在茶席间流转,在掌心中摩挲,在亲友间赠答,实现真正的"艺术生活化"。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强调器物应"备物而不可用,是为拙工",而紫砂壶恰恰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当艺术走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融入日常生活的涓涓茶汤中时,其传承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墨韵千秋,壶承万世。这场书画与紫砂的联姻,不仅是艺术载体的创新尝试,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刻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能够穿越时间长河的物质载体,来安放那些值得永世流传的艺术灵魂。当后人在把玩一把刻有名家书画的紫砂壶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泥土的温润,更是一个时代的美学精神与文化气韵。
2025.08.27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