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孩子成绩是最简单,也最没用的。”
每年开学季,
我都会想起飞飞校长的这句话。
而且,
越来越觉得,不仅没用,还可能耽误孩子一辈子。
01
童年
不能只有一方课桌
暑假时,到表姐家探望。
她家小外甥四年级,成绩很好,那天下午他突然跟我说:
“娇姨,我听到楼下同学玩的声音,就心痛。”
我说,那你去一会儿呢。
他眼望着窗外摇头:“不了,妈妈会不开心。妈妈都不记得我最后一次和朋友一起玩是什么时候"
他还告诉我,
有时候,他觉得在网络里发泄、放松,比面对妈妈更轻松。
他知道妈妈压力也大,更希望妈妈可以开心一些。
我问他,可以转告给妈妈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
这些话让表姐整夜失眠。
我也一样。
想起,心理辅导老师说过👇
“现在的孩子有种机械的老气感,
10岁就开始焦虑,13岁就谈厌学,16岁就聊人生意义。”
这哪里是孩子,简直是高速运转的陀螺。
只会转,不能停;一旦停,就直愣愣歪在那。
这甚至是一种必然,
一个孩子,从小脑子里只接收的到一个信号——卷学习,一切都要给学习让路。
没有几个孩子在家需要做家务,
更没有几个孩子能保证户外活动和玩的时间。
他的生活是:
白天在学校学习,
晚上在家里学习,
周末辅导班学习。
天天年年天天的他,在不同的房间,过相同的日子,复制粘贴,一过十几年。
最后,他也许考出好成绩了,
可然后呢?
他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甚至,
你可能想不到,
现在高中休学的、躺平的孩子,大多是那些本来成绩不错的。
因为他的世界只有那一张课桌、一点成绩,
而一旦他的欲望、能力,跟他的野心不匹配,
除了一片灰暗,又该怎么办?
02
那些学习好的人
最后都去哪了?
你知道吗?
每隔三年,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都会公布结果。
PISA是一项对15岁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方面进行的国际考试测评。
来自中国上海和中国香港的15岁少年一直稳居全球排名的前列,能甩出美国还几条街。
这一度让美国教育部长,发出“我们的教育很落伍”的慨叹。
可此时,
我们在不断教改——远离死记硬背和疲劳战术,注重思维和创新。
因为,
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
那些每年各地高考排名前列的学生,后来身上都发生些什么?
过去这些年的现实,给了我们很残酷的答案:
大多数,什么都没发生。
上完大学后,他们“消失”了。
而教育的本质,
是培养真正的生命力,而不是批量生产考试机器。
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学历不等于能力,
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
03
不要
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它出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之口。
是不是,很奇怪?新加坡诶,那个"输在起跑线就输在终点线"的活教材。
可他们的教育掌门人却公开呐喊:
慢点吧,别把孩子逼太狠。
这,这,这感觉就是美食老板劝你别总想着吃、富翁告诉你没必要有钱。
可他这番言论,还真不是个例。
马云——两次高考落榜,有一次满分120的数学只考了1分,大学成绩中等的互联网商业巨头,
曾说过:“我告诉我儿子,你不需要在班上排名前三,处于中游就可以。”
并且,
早在1985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就曾在题词中写到:“不要考第一”。
这还真不是说学习不重要,
而是,
只有中不溜的学生,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其他技能。
而是,
要把追逐第一名的精力用在发展其他兴趣、能力上。
孩子们需要时间去玩耍、去探索、去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马云甚至还说过一句,
“不会玩的孩子未来找不到工作”。
04
玩都不会,你还能会什么啊?
飞飞校长认为: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和贡献,
都是玩出来的。
千万,千万,
不要偷走孩子玩耍的时间。
尤其,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过多的学习就是在浪费他们的生命。
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节奏,我们只需要去接受这个节奏,而不能加快它。
尽情玩耍、即兴游戏、奔跑打闹、过家家、海盗游戏、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哭哭闹闹……
玩着玩着,
就收获了友谊,也会打架,更会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友谊;
就体验了身体力行、人际冲突、奇想的冒险;
就一次次学着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这才是孩子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学习所做的准备。
而我们,
就去点燃他对世界的热爱,然后静待花开;
而不是,
突然有一天跟他说,成绩不重要,决定不了未来,人生没那么容易完蛋,你得热爱这个世界啊。
你猜,他信不信。
其实,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标准的培育过程不适用于所有种子,
有的种子喜水耐荫,有的喜阳耐旱,
每颗种子都会长成属于自己的模样,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也没有一摸一样的两颗种子。
而且,
每颗种子都渴望发芽,
都在努力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