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稿:
《“我不是叛徒”》
作者:东篱夫
锲子
1968年,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席卷全国。一些别有用心的“造反派”打着“支持文革”的幌子,肆意冲击党政机关,砸烂公、检、司、法,全国经济秩序、教育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乱。
地处新疆北部的兵团十师35团(今一八四团),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冒出了“911”、“保皇派”等“造反”组织七八个。这些造反组织,相互争斗、相互“夺权”;一批老干部、旧军人、知识分子受到冲击!有的被打成了“当权派”,有的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被划成了“黑五类”被关进了“牛棚”。
四连保管员、老八路贾文秀,被造反派们“揪”了出来,戴上“叛徒”的帽子,遭到批斗和迫害。因为他是全团拿工资最高、资历最深、群众威信又高的人,所以“造反派”们都把他当成展示“革命成果”、扩大影响力、捞取政治资本的“典型”,将他同华世飞(后任兵团司令)、任能绪(时任184团团长)等“牛鬼蛇神”一起,押到各连游行批斗,并施以各种毒打和酷刑;天津支边青年郭金山被“造反派”们用棒子活活打死,吴嘉庆、司贤若等“牛鬼蛇神”,因为不堪折磨,纷纷选择投井、上吊等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全团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恐怖的氛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尽管贾文秀每次在被游斗被毒打的过程中,反复申辩“我不是叛徒”!可在司法程序、生活秩序被搞乱、许多人狂热的神经被麻痹的状态下,又有谁会相信一个“叛徒”的辩解呢?肉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让他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勇气,真想像那些死去的“牛鬼蛇神”一样,选择自杀。可他又不甘心背着“叛徒”的骂名,就这样去见那些牺牲的战友,于是便咬紧牙关,硬撑着挺了过来。
为了自证清白,他强忍着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在被关押的“牛棚”里,用他那双被枪杆子和坎土曼磨满老茧的手,拿起比搬山头、攻堡垒还沉重的笔,用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在笔记本上写出了长达三十多页的“交代材料”,交给了“革委会”,请求组织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审查,还自己一个清白。当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费力的读完贾文秀那个错别字连篇的笔记本上的内容,又通过内查外调,才揭开了这位所谓“叛徒”坎坷而又光辉的革命历程。
童工归来初识八路军
1923年,贾文秀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坷栳台村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苦家庭。一家四口,全靠父亲贾洞在西集、杜镇一代给富人当长工维持生计,过着有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的苦日子;由于没有粮食吃,两岁的妹妹被饿死;母子俩靠吃草根树皮和向邻居家借糠麸才捡了条活命。为了生存,贾文秀从十二、三岁就被迫去当童工,给地主放牛喂馿,饱受剥削和欺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制造“卢沟桥事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全民抗日高潮。
这年秋天,14岁的贾文秀因为反抗地主赵秋吉的欺压,被辞退回家;刚一进村,就发现一队日本兵包围了村庄;就在他和全村男女老少无处躲藏、只有伸颈受戮的时候,村庄外面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一群身穿灰布军装的中国军人,冒着枪林弹雨冲了进来,一边掩护大家撤离,一边与鬼子展开激战。经过八个多小时的战斗,虽然赶跑了敌人,但这支中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几十名中国军人在这次解救村民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贾文秀找到母亲,跟随村民返回村庄的时候,才知道这支军队是刚刚开赴抗日战场的八路军。从此,他和村民都把八路军当成了救命恩人。
追求进步入党参军
八路军来到平山县后,先后建立工会、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活动;大力推行减租减息、改善劳动条件等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让抗日的烽火蔓延到整个冀中平原。
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和教育下,各阶层的革命觉悟和抗日热情普遍得到提高。贾文秀的亲叔父贾润成长为当地的农会干部;16岁的贾文秀也加入了工会和农会。他一边继续给地主扛长工,一边从事支援前线、惩恶除奸、传递情报等抗日活动。由于工作积极,很快成为村农会的骨干力量,并于1940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为了扩充抗日武装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八路军冀中军区掀起了征兵热潮。入党刚两个月的贾文秀带头报了名,与同村的几十名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八路军;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分区特务团当战士,从此走上了职业军人的革命生涯。
抗击日寇百炼成钢
贾文秀参加八路军不久,八路军总部为配合正面战场的国军抗日,牵制日军的主力,打破敌人在日战区推行的“囚笼”政策,夺权“扫荡”与“反扫荡”斗争的主动权,扩大敌后抗日的战略成果,决定从各军区抽调105个团,发动“百团大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贾文秀所在的晋察冀特务团是百团大战的主力团之一和机动部队,主要负责对付日寇的战斗部队,掩护地方武装拔据点、破铁路、炸桥梁等工作,哪里需要他们就开到哪里。他们先后参加了平山县磨盘村伏击战、行唐县“反扫荡”、秋树沟遭遇战等战役,给敌人以重创,赢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贾文秀在战斗中学习战争。他的军事技能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从一个大字不识的长工汉,成长为了能够写信认字、战斗技能熟练的合格战士。
可就在他不断成长的时候,1943年秋天,他随部队转移途中,突然接到叔父贾润通过地方抗日组织转来的一封家书,告诉他父亲在日寇的扫荡中,被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死!贾文秀接到噩耗,十分悲痛,发誓一定要多杀鬼子,为父亲报仇!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的信心。
转战西北参加生产
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本法西斯已成为了秋后的蚂蚱,眼看就没有几天蹦跶的了。随着抗日形势的好转,国民党开始破坏统一战线,暗中支持其军队蚕食我各抗日根据地、搞摩擦,并加强了对延安的封锁。为了应对国民党军对延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抽调一部分部队到延安,充实中央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贾文秀所在的原晋察冀军区特务团已改番号为晋察冀二分区34团,接到命令后,经山西定县,翻越牛道岭;再过行舟县,穿过两条铁路线,一日一夜行军140华里,从段县过了黄河,到达陕北的蟠龙,换了装、发了新武器,稍作休整后,前往保安县将军基,调防南泥湾三五九旅,参加大生产运动。
在此期间,贾文秀在南泥湾当了一年的木工,并参加了陇东的邺太山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不幸掉入河中,幸被战友田玉川舍命相救,才没有被淹死;回到南泥湾后,又继续参加生产劳动。
保卫延安连战连捷
1947年3月,国民党为扭转战局,任命胡宗南为总指挥,调集25万大军对延安发起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为保存实力,主动放弃延安,只留少数部队,牵制敌人主力,掩护中央机关转移。
贾文秀从359旅二营木工班调到教导队,拿起武器参加了延安保卫战。他们先是在林镇打了七天七夜的阻击战,继在靑化边打了一场伏击,消灭了敌135旅,然后牵着胡宗南主力的鼻子,在陕北高原上左冲右突、忽东忽西的运动,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相继取得了三浪岔、沙家店、榆林、宜川战役的胜利,赶跑了敌人,收复了宜川、洛川等十余座县城,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奉命西进受伤被俘
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军在西北地区的势力,1948年4月,西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西付战役。
贾文秀所在部队奉命西进,负责攻打胡宗南部总后方宝鸡。他们先后打下了长武、兵川等几个县城,打乱了西北国民党军的部署。胡宗南为了阻止我军西进,立即电令马步方、马洪奎派精锐骑兵拦截,双方在然点桥发生激战;同时,马家军以重兵包围了我西进先头部队指挥部,给我方特务连、警卫排造成重大伤亡,形势十分危急!团长王吉龙命令王双庆、贾文秀率领工兵排,到张家坡渡口炸树架桥,给指挥部和被包围的部队打通突围通道。
二人得令后,带领38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河面架起了一座木桥,让指挥部和主力部队迅速突围了出去。敌人发现我军意图,出动飞机对我方阵地进行疯狂追击轰炸;工兵排长王双庆不幸被炸弹击中当场牺牲。贾文秀只得和指导员于国宝、司务长老杨一起,带领工兵排战士且战且走,向兵川县方向撤退。却不料旁边冲出一队敌人骑兵,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一阵砍杀,工兵排死伤过半,贾文秀身负重伤,手背被砍了一刀,昏了过去。
拒绝收买坚持斗争
贾文秀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敌人的俘虏。与他一起被俘的,还有派到工兵排的连指导员于国宝和四野的200多名战士。
敌人将这些被俘的战士用绳子捆住双手,每五个人一组串连起来,由骑兵押送,经昌武县到宁县城;途中稍有反抗或者行动缓慢,就会遭到枪砸刀砍和毒打。到了宁县城后,敌人把所有被俘人员集中在一个院子里,然后进行排查,把干部和军官挑选出来编成四队,第一队80多人,均为被俘干部和军官;第二队、三队、四队各140人,均为被俘的一般战士。
贾文秀是工兵排副排长,本来应该被编到一队的。在敌人排查的时候,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承认自己是军官,只说自己是个吃粮扛枪的士兵;没料到的是,被俘虏的教导旅山炮连连长却当了叛徒,指认贾文秀在米脂的时候带过操;贾文秀称那是因为班长生病,让他代操,以此麻痹敌人,被编到了第二队。
这些被俘的干部战士,虽然被分开关押在四座窑洞里失去了自由,但并没有向敌人屈服,暗中都在寻找逃跑的机会,只要有机会,就准备抢夺敌人的武器冲出去。可由于敌人看守严密,这个计划才被落空。在此期间,敌人一方面以训话的方式,向被俘人员进行反共宣传,意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斗志;一方面又采取发金元券和银元、许以高官厚禄等方式,收买革命意志不坚定者。贾文秀虽然收了敌人发的金元券和银元,但却始终守口如瓶,未向敌人透露任何关于我军的信息。
就这样被关押了八、九天,到第十天的时候,城外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空中也出现了飞机。贾文秀和被俘战士们透过关押他们的窑洞窗户,望见我军许多战士与敌人的坦克交锋,都高兴万分,暗暗做好了接应准备,一旦我军突破敌人的防线,他们就会冲出窑洞,夺取武器,配合进攻部队消灭敌人。
可由于敌人的坦克阵地实在太坚固了,进攻部队发起多次冲锋,一直到天黑,都始终没有突进来。
天黑后,敌人加强了对俘虏营的看守。在四座窑洞前增加了哨兵、架起了机枪;大家预感到这是敌人要开始屠杀了;关押干部和军官的第一队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首先从窑洞里冲了出来,立即遭到敌人机枪扫射和手榴弹的轰炸,许多冲出来的俘虏倒在了血泊里。
第一队发生暴动后,其它队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捣毁了门窗,拿起木头、有的捡起了石块,贾文秀在窑洞里的粮食洞里找到一把烧炕的火楞当武器,准备做最后一搏!哪知敌人根本就不冲进来,只是守在外面用机枪扫射,往里面扔手榴弹,不少俘虏被射杀、被炸死,贾文秀躲在死去难友的尸体下,才逃过一劫。
死里逃生千里归队
天亮后,敌人派出士兵进入窑洞,对现场进行清理,发现贾文秀还活着,工兵排副班长徐生生腰部受伤,便将他们重新捆绑起来,告诉他们,昨天晚上那些暴动的人我们会妥善处理,你们只要不再逃跑,我们就不会再杀人了,如果愿意当兵,我们还会给大洋。看着那些死去的战友,贾文秀心里充满了悲痛和仇恨!他悄悄对徐生生说,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再找机会报仇,洗刷被俘的耻辱!
几天后,贾文秀因为叛徒出卖,暴露了是老兵、又是副排长的身份,被押到宁县第二监狱,与被俘的老战友王二黑、杨黑吉、南寿先、魏吉祥等关押在一起。他们原以为在这里会被枪杀、被活埋,可接下来几天,敌人除了对他们进行轮番审训外,就是给他们进行洗脑,说什么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解放军完了等,贾文秀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鬼话,只是做到不反对、不接受、不向敌人透露我军情况。敌人见在他们身上实在得不到有用的东西,就打算把他们把他们作为诱饵,给了他们每人30元金元券、两斤饼子,押到宁县郊区,假装放了他们,却派出侦查部队在后面悄悄的尾随。
敌人的阴谋,很快被贾文秀和老兵们识破。为了甩开敌人,他与高文元、魏吉祥、王二黑、杨黑吉商量,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敌人找到我军,大家分开走,让敌人摸不着方向。于是各奔东西,快速向不同的方向跑去。
贾文秀出了宁县,摔掉了敌人的跟踪,向马兰边区寻找部队。在路上,他边讨饭边给人打短工,寻着沿途的信息,过了汉城县、榆门渡口,进入山西的骡山县,两个多月行程1500华里,终于找到第六军驻地,见到了自己的老领导二团团长王吉龙。老战友相逢,彼此都恍如隔世,忍不住相拥而泣。
解放新疆投身建设
贾文秀重新回到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学习和休整后,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二炮团七连任排长。跟随部队从兰州、酒泉一路打进新疆。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贾文秀和进疆部队,投身于乌鲁木齐七一棉纺厂建设,并在第二步兵学校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军事、政治学习;结业后调骑七师担任排长。
1952年,新疆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从解决物资供给、实现长治久安等目的出发,决定抽调一批进疆部队和“925”起义官兵,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屯垦戍边,并号召内地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贾文秀受部队委派,随骑七师起义官兵,前往阿勒泰地区巴里巴盖参加生产建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打前站、做准备。
当时的巴里巴盖,还是一个没有人烟的荒漠区。贾文秀和第一批军垦战士来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二月份,到处呈现着冰接天光、雪覆原野的沧凉景象。为了给后面来的垦荒大军创造条件,他们用握过枪的双手,挥起坎土曼,砸开厚厚的坚冰,开始挖地窝子;然后又冒着大雪,到阿勒泰山深处,砍伐树木,到阿苇滩割芦苇,用马拉回驻地,修建营房。待到雪融冰消,他们又采取人挖马拉的原始方式,进行开荒造田;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巴里巴盖这片亘古荒原上,种出了蔬菜和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为新中国建设减轻了负担。
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根据兵团党委的指示精神,决定在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再组建一个团场,贾文秀和30多名军垦战士,组成先遣队,来到夏孜盖,继续进行挖地窝子、建营房、找水源等前期准备工作,为1959年建立农建28团(即今184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受到冲击打成“叛徒”
尽管贾文秀同其他老红军、老八路一样,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甘当祖国建设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尽管他们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讲奉献不计得失、给职务不论高低的“老八路本色”,但在文革中还是受到了“冲击”。
1968年,文革开始后,一些后来才参加屯垦戍边队伍的“造反派”,见他只是连队的一位仓库管理员,却拿着全团最高的工资待遇,而且对那些欺男霸女的做法敢于仗义执言,自然对他是羡慕嫉妒恨;当他们得知贾文秀在保卫延安进军新疆的途中,曾经被国民党马洪奎部俘虏过的经历后,便给他戴上了“叛徒”的帽子,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看着四连九十多名干部职工被揪斗;看见一个个老战友和优秀的热血青年被摧残、被迫害,贾文秀的心都碎了!但同时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万一被造反派们折磨致死,他个人的清白、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以及屯垦戍边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我不能不明不白的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利用在“牛棚”写“坦白材料”的机会,把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通过正直的看守,向上级反映了35团的情况。
平反昭雪功德圆满
贾文秀和一大批老干部、老八路受到迫害的情况,引起了上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新疆军区下派了军代表入驻35团。军代表们以毛泽东主席“要文斗不要武斗,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最高指示精神作为政策依据,纠正了“文革”前期的错误做法,制止了乱打乱杀、相互武斗的行为,才使贾文秀等老干部、老八路没有再遭到摧残,并顽强地活了下来。
1978年,党中央拨乱反正,打倒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贾文秀的老战友、原机枪班班长任能绪恢复了35团团长职务,在他和其他老战友的证明下,贾文秀“叛徒”的罪名也得到平反昭雪。
1982年,贾文秀在184团四连光荣离休,组织上考虑到他在历次战争和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批准他享受正处级待遇。
1983年5月28日,贾文秀因病去世,长眠于184团红山包。
贾文秀虽然离开这个世界许多年了,但他和那些老八路们留下的精神,却仍在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阔步前行!
作者简介
东篱夫,本名黎佳君,原籍四川射洪人;曾用笔名巴蜀樵子、雪浪;兵团十师北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世界诗人联谊会副主席。公开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万字,诗歌200余首;代表作有小说《乱世疑案》、《金芊担传奇》、《古镇上的小人物》等;散文《世上只有爸爸好》、《圣洁的枇杷花》、《大美屯南》等;诗歌《我的兵团老乡》、《远去的故乡》、《伟大的公民特殊的“兵”》、曲艺唱本《目连全传》等。
东篱夫从小酷爱文学。“用文字记录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人”是其毕生追求,无论是早年漂泊流浪的日子,还是处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过写作;其作品充满正能量,情感真挚;尤其注重典型人物塑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承性与启迪性相结合;深受读者欢迎和文学艺术界的肯定。
近年相继获得“华夏文学奖”、“国际诗歌奖”、“中华文典奖”、“五一劳动奖”、“文学精品工程奖”、“秦岭文学奖”等奖项三十余次;并被授予“全国创作劳模”、“文化摆渡人”、“文曲星”、“共和国文坛脊梁”、“传统文化一级作家(诗人)”、“传播民俗文学博士.教科文传承师”、“世界诗人大会亚洲十大诗人”、“世界文化艺术大师等称号;连续两年获“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人选;入选“中外华语作家杰出人才库杰出人才”。
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相继被聘为“联盟文化学院、联合传媒书院客座教授”、《文学与艺术》编辑部首席作家(诗人)、《当代文坛》和《新时代中国文艺》编辑部执行总编、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终身文化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