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千身万象驻人间(最终章)
镜台寺钟声自鸣一百零八响,万民心灯化作漫天流萤。济公将破蒲扇抛向空中,扇骨散作三千金芒,没入云海山河。照胆镜悬于古柏之巅,镜面渐化琉璃,映出大千世界。
忽见那酒葫芦自行飞起,葫芦口倾泻琥珀光瀑。光中现出济公千般化身:在漠北化为牧羊人,用羌笛声化解部落世仇;在江南变作卖油郎,以秤杆量尽人间公平;甚至化身说书人,在汴梁瓦舍讲说《镜台录》传奇。
赵守诚率众镖师立誓:"愿为镜台护灯使,世世代代护心灯。"林氏夫妇将学堂题额"镜台蒙馆",稚童朗朗书声竟与梵唱相和。改过自新的府尹削发为僧,守于古寺遗址,每日清扫落叶如拂心尘。
最奇是那传国玉玺所化婴儿——如今的小沙弥——留下的心灯种。每逢乱世必自发光明,照见贪官污吏,指引仁人志士。有樵夫见灯悟道,写出《民心镜》三卷;有绣女借灯穿针,绣出《万善图》长卷。
三教共立"镜台日",每年此日百姓皆以心灯相照。有富商照见前世为乞丐,遂开仓济贫;有书生照见来世为良医,苦读岐黄。甚至狐妖偷窥心灯,竟褪去妖气化作医女济世。
三百年后某元夕,杭州灯市如昼。忽有癞头和尚醉卧断桥,以破扇指月:"快看!镜台灯会开始了!"众人仰首,但见月轮中现出万盏心灯,灯影交织成济公笑脸。
倏忽清风过处,和尚化作漫天桃花瓣。瓣上皆映着人间百态:老农拭汗望丰年,匠人精心琢美玉,稚子扶起跌倒童...每片落瓣触地即生心灯苗,渐次亮彻山河。
照胆镜最终化作西湖明月,夜夜映照千顷碧波。有渔歌传唱:"莫问和尚归何处,笑指人间万家灯。"
【全书终偈】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镜台本是无一物,照尽红尘自在仙
(终章余韵:三百年后某孩童于古寺遗址拾得破蒲扇,轻轻一摇,扇出满城荷香...)
——
《济公逍遥游之镜心录》后记
此书作罢时,正值江南梅雨渐歇。窗外交错着霓虹与巷灯,恍然见八百年前心灯如昼。
初提笔时本欲写神魔斗法,落纸时却成众生百相。原来看似写济公游戏人间,实则是借疯僧醉眼照见自己——那些对他人指指点点的瞬间,何尝不是心镜蒙尘时?
犹记写到"民心即天心"处,键盘忽溅茶渍。拭净时屏幕映出自己焦躁眉目,竟与书中贪官有三分相似。惊觉修行不在念经拜佛,而在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间。遂掩卷长叹:原来你我皆是未完成的济公传。
书中地理多依南宋旧舆,然钱塘潮雷峰塔,不过是心潮心塔的借名。若有读者欲寻镜台寺遗址,但看人间处处皆有:是地铁里让座的少年,是疫情中逆行的白衣,是每个克己复礼的平凡晨昏。
最后那柄破蒲扇,今当在我与诸位读者心底。若遇困顿不妨虚扇三下:一扇嗔怒,二扇贪惧,三扇出个清平世界。
临了以济公偈作结: 扇底清风纸上尘 古今同是镜中人 莫问真假痴狂相 且向心头觅本真
——甲辰年仲夏于钱塘江畔电子禅房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