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民宿●心灵归宿
作者:李永合
丹江的水又涨了几寸?故乡的云是否还像儿时那样漫过岵山的肩头?这疑问在我心底盘桓了许多年,从西北军营的哨位到城市的霓虹下,从未淡去。作为南水北调搬迁村的一份子,我没能赶上王庄村最后一次整体迁徙,只能在梦里反复描摹那三面环水的故土——青山如黛,丹江如绸,还有土路上沾着泥点的笑声。直到这个初秋,我终于踏上归途,却在记忆与现实的交汇处,遇见了不一样的故乡。
车子刚拐进盛湾镇的山口,熟悉的绿意便涌了上来,只是脚下的路变了。不再是儿时雨天沾泥、晴天扬灰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沥青路,像被绿浪托起的丝带,蜿蜒着往山顶伸。路两旁的软籽石榴树缀着新叶,风一吹,叶子簌簌响,那声音比城里的鸣笛声更让人心安,仿佛一脚踏进了旧时光的褶皱里。我攥着方向盘的手不自觉松了些,原来故乡的风,还是能轻易抚平游子的局促。
转过一道弯,星空瓦房的轮廓突然撞进眼里。没有钢筋水泥的冷硬,全是石头砌的墙、茅草苫的顶,一座座小石房或依山贴崖,或凌空架在木架上,像从山土里长出来的一般。房前屋后全是花:紫薇开得热烈,花瓣落在石板路上,成了天然的胭脂;红枫列成小阵,叶片边缘泛着秋的浅红;桂花的香是淡的,若有若无地绕在鼻尖,还有些叫不出名的野花,顺着石板路的缝隙往外钻,比城里精心打理的盆栽多了几分野趣。我站在村口,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来山上摘野枣,布口袋被枣子撑得鼓鼓的,如今那片枣林还在,只是多了圈木栅栏,民宿主人说,是怕游客踩坏了刚冒芽的小苗。
民宿主人是个年轻姑娘,听村里人说,她大学毕业后没留城市,揣着积蓄回来修路、种树、盖房,把荒山改了模样。她递来一杯山泉水泡的茶,杯沿沾着几片松针,“尝尝,还是老井里的水,甜着呢。”我抿了一口,清冽的甘甜顺着喉咙往下走,瞬间唤醒了味蕾深处的记忆——小时候在河边摸鱼,渴了就趴在井沿上喝凉水,爷爷总说“慢些,别呛着”。那一刻,时光好像没走,只是换了种方式与我重逢。
跟着她往山顶走,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石缝里的青苔偷偷往外冒,偶尔有鸟鸣从树影里钻出来,清得像山涧的水。路过几间客房,都是270°的全景落地窗,推开门便是阳台。我凭栏往下望,丹江河真的像一条碧色的绸带,河面上的船帆小得像米粒,两岸的人家冒着袅袅炊烟,远处的四棱寨藏在薄云里,连十淅高速的车流都成了模糊的线条。儿时总觉得故乡小,小到走几步就能遇见熟人,如今站在这里才懂,故乡的格局从来不小,它装得下丹江的碧波,装得下群山的轮廓,更装得下游子漂泊的心事。
最惊喜的是通往古寨墙遗址的小径,还是我和伙伴们小时候偷偷摸来的路,只是现在铺了平整的石板,挂了几盏椭圆形的红灯笼。走到遗址前,断壁残垣上还留着风雨的刻痕,临江的那面墙能看见丹江的波光,风一吹,好像能听见古时候的人在这里说话、劳作。小时候总觉得这废墟“吓人”,如今站在这里,倒懂了大人说的“发思古之幽情”——原来故乡的土地里,藏着这么多没说出口的故事,只是以前的我太小,读不懂罢了。
下午试着走了高空吊缆,十多米的不锈钢登梯,二十多米的钢丝吊缆,脚下是加厚玻璃,能看见陡峭的山崖。刚站上去时心跳得厉害,可等稳住脚步,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近看丹江碧波荡漾,远看双河镇、龙巢寺的轮廓,连李官桥的老房子都能看见几分。风裹着草木的气息扑过来,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山顶放风筝,风筝线断了,我追着跑,爷爷在后面喊“慢点”。原来那时候的快乐,和现在站在这里的安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故乡给的底气。
傍晚时分,我坐在客房的阳台藤椅上,捧着热茶看夕阳。橘红色的霞光把天空染透,山风里混着松香和饭菜香,阳光餐厅里传来游客的说笑声,村里的阿姨端着刚蒸好的玉米馍走过,热气里裹着熟悉的麦香。民宿房间里的布置很雅致,老木桌、粗布帷幔,还有一瓶从山里采的野花,没有多余的装饰,却处处透着妥帖。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这里是“心灵的归宿”——不是因为它成了“网红民宿”,而是因为它还留着故乡的根:石板路的温度、山泉水的甜、村民的笑脸,还有那些藏在风里、云里、草木里的童年记忆。
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窗外的虫鸣和山风,抬头就是天窗,星星好像比城里近了许多,伸手就能摸到似的。民宿主人说,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是天然的氧吧,我深吸一口气,仿佛把这些年在城市里积攒的疲惫都吐了出去。原来故乡从未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模样,以星空瓦房为引,等着我回来,再听它说一次那些没说完的故事。
离开那天清晨,推窗看见云雾绕着山腰,松香沁进肺腑。车子往下走时,我又回头望了一眼,星空瓦房已经藏进了绿海里,只有红灯笼还亮着一点暖色。路上想起民宿墙上写的话:“寻乡愁的起点,找心灵的归宿。”原来所谓乡愁,从来不是困在过去的遗憾,而是故乡以新的姿态,温柔地接住每一个归来的游子。丹江的水还在流,故乡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1月入伍,在高原部队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曾担任《西部发展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