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城到马良山辗转到教坛
朝鲜半岛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马良山的寒风吹过七十余载,依然能拂动起王志浪老人鬓角的白发。这位生于韩城嵬东东仪门村的老者,1935年的夏日里降生于渭北的黄土高原,谁曾想十六岁的少年会在数年后踏上异国战场,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中的一员。
1951年的冬天,朝鲜的雪下得正紧。凭借着初中文化的王志浪被编入一军一师炮兵团,成了榴弹炮营的测绘员。在马良山战役的焦灼时刻,他和战友们披着伪装,在枪林弹雨中穿插迂回。脚下的冻土被炮弹震得发颤,他却稳稳地铺开地图,用冻得发紫的手指丈量着弹道距离。那些及时传回的精准数据,像一把把钥匙,为胜利打开了通道。炮营的集体三等功奖状上,浸着他和战友们的汗水;个人三等功的勋章,至今还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战火纷飞的七年里,家书成了奢侈品。家人对着空荡的院落望眼欲穿,直到1954年他进入南京海军学校,第一封家书和立功照片才辗转到家。面对家人的埋怨,他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战场上送家书是要死人的。"一句话,藏着多少生死瞬间惊心动魄和为战友担心的无私品格。
1957年复转回乡,看到山区学校空荡荡的教室,王志浪背上铺盖卷就往山里走。从嵬东西仪门到华池,从北头到关坷捞,从高门到芝川,三十八年的教学生涯里,他的脚印印在韩城的沟沟壑壑。土墙上挂着的上甘岭、马良山地图,这是他对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没有文化的军队打不了胜仗",他总在课堂上说,声音里带着炮火淬炼过的坚定,。孩子们听着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啃冻土豆、用身体堵枪眼的故事,眼里渐渐有了光——那是对英雄的敬仰,更是对祖国的赤诚。一支粉笔写春夏,三尺平台讲南北。八千桃李满天下,学子扬鞭更奋蹄。
家里的四个儿女,从小听着朝鲜战场上的生死情谊长大。"狼来了"的典故里,藏着他教给孩子的诚信;英雄故事里,裹着他对家国的深情。"先学做人,后学文化",这句朴实的话,成了这个家最珍贵的家训。
退休后的日子,他把战场和讲台换成了田间地头。春天侍弄苹果树,秋天打理花椒林,九旬高龄的脊梁弯了,却把全家的日子撑得笔直。妻子生病住院,74岁的他在西安医院的走廊里彻夜守候;90岁时坐着轮椅,也要到韩城医院握住妻子的手,那句"有我别怕",比年轻时的军功章更让人动容。
如今,朝鲜的马良山或许已长满青松,韩城的山坳里还留着他教书时的足迹,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王志浪的名字和无数英雄镌刻在一起。他是退下戎装的老兵,是耕耘教坛的园丁,更是黄土高原上一株倔强的老松——根扎在祖国的土壤里,枝叶向着阳光,沉默却有千钧之力。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最可爱的人,从不只活在战场上,更活在每一个坚守信仰、温暖他人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