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15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房思春
历史,早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曾经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的永恒,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山还在,物还在,可那人声鼎沸,热血沸腾的场面,早已经销声匿迹,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波澜不惊,却根深蒂固。
在济南市钢城区南部山区有块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势雄奇,巍峨险峻,旋崮山、青杨崮、卧牛山等群山拱卫,到处沟壑纵横。青冶行村、大上峪村、小上峪村、东峪村等村庄,散布在大山的皱褶里。一条窄窄的柏油路,在沟谷里蜿蜒曲折,公路两侧的沟谷里,依山就势的厂房林立。这里曾经是原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代号“国营9363厂”,简称新华厂)的所在地。
如今这里的山村,以及周围的沟沟壑壑早已归于平静。
一
前几年,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多次到过新华厂。
沿着沟谷中的公路行走,可见山沟两边的山坡上,散布着许多已破落的类似民居的建筑;还有一些散布在山沟里的厂房,仓库、车间、食堂、供销社、木材加工厂房等建筑,都是由石头、青砖或红砖筑成,通身散发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特征。这些建筑依山就势,梯次建设。远远望去,颜色灰暗,墙体斑驳,千疮百孔,了无生气。这些建筑默默地伫立在山间,似乎等待着可以让它获得新生的机会。
据1985年编纂的《9363厂厂志》记载:当年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方针,山东新华翻砂厂厂址,最后选定在时为沂源县黄庄公社大上峪大队的北山坡上。厂名初定为:山东沂源八二迫弹厂,后改为“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代号为“国营9363厂”。工厂所在地位于当时的沂源县最西南部,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杨崮南麓。北与莱芜县相邻,西面和南面与新泰县接壤。距沂源县城60公里,距菜芜县城30公里,距徐家庄火车站仅有5公里,是一处既隐蔽又便利运输的山间工厂。
这些建筑,之所以建设的与当地群众居住的建筑相似,是为了达到隐蔽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原则,布置成阶梯化、乡土化、村落化、四合房、民族形式。地面建筑还最大限度的缩小了长度、跨度和高度。
二
“国营9363厂”是响应中央和毛主席的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号召,还有华东局跟山东省委的安排,在1966年建立起来的。它是山东“小三线”的一个重要武器弹药生产地点。
1966年5月26日,筹建组来到青杨崮,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营9363厂”的地理勘探、项目论证、规划调整、工程立项、工业设计等工作,8月25日,“国营9363厂”项目正式立项。
1966年10月,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等2000余人的施工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沟壑纵横、群山连绵的青杨崮,拉开了“国营9363厂”的基础建设序幕。
先来的职工在一处叫做“红房子”的地方做为落脚点。所谓“红房子”,是当年修筑磁窑至莱芜铁路支线时,由工程兵在高家庄以东的小山岭上修建的一些临时工房。铁路修好之后转交给了泰安铁路机务段。因房屋是用红砖、红瓦盖成,远远望去一片红色,遂得名“红房子”。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白天气温都在摄氏零下十六七度。12月份,为了彻底解决后来建设者们的住房,一部分房子抢上屋顶。在下边和好的泥,待运到房顶上就已经结冰,无法使用了,施工人员就先把土提到苇箔上,然后泼上水在上边掺合一下摊开,再披上草。施工人员在房顶上经常冻得手足发麻,浑身打颤,但他们全然不顾。
住在新建成的石头垒砌的草顶房里,干砸石墙四处漏风,夜里下雪时,被子上就会落上一层雪花。后来夏天下雨时,屋面漏雨,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了,里面还下。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快完成任务!
最初,职工吃饭没有食堂,也没有炊事员,只好由职工轮流做饭。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叫苦,而是个个争先恐后,干劲十足。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分别建设了101铸造车间、102机加工车间、103总装车间、104硝铵炸药生产车间、105木工车间等生产分区,分布在青杨崮南麓的九条山沟中的13个点上。
1966年12月底,为尽快给投入试产创造条件,170多人开进厂区安装设备。同时,从西南地区“大三线”工程282厂、济南456厂以及济南、青岛、东北各省份军工企业,先后选拔了四批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熟练技工,陆续集结到刚刚诞生的“国营9363厂”,做好生产准备。同时,将新招工进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军工企业专业人才、退伍转业军人,组成一批批实习队,前往湖南282厂(一家生产迫击炮榴弹的军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
“国营9363厂”人就像种子被春风吹进山沟,落地生根发芽,扎根在了最艰苦的环境里。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邸芬莲,毕业于沈阳化工学校,湖南生产迫击炮弹的282军工厂技术人员。1967年,在“国营9363厂”试生产任务十分紧迫、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被调到了“国营9363厂”。从东北沈阳,到湖南,再到泰沂山区,她一次又一次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并将她在湖南工作时结识的男朋友,同为技术人员的彭宗雨也带到了新华厂,一干就是30年。
三
1969年,是“国营9363厂”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也是建厂三年初见成效的一年。这一年,第一次生产出了两种合格的产品:1953式82mm迫击炮弹,进行了两次试射;3月10日开始试产工业硝铵炸药,5月22日至26日进行了产品鉴定,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自6月1日起投入批量生产,年终共生产工业硝铵炸药1.007吨。从此,各方面的工作开始出现了良好的转机,为今后的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70年,则是企业的“高光”时刻,是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是年4月,1953式82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在潍北732厂的靶场第一次打靶,取得了满意结果,并于4月底交验了1.2万发合格产品,6月份正式进行批量生产。国家随即下达了当年要完成10万发的生产任务。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到8月10日才完成了42000发。如不抓紧生产,年计划就完不成。
面对困难,职工纷纷请缨,要求大干一场,表示坚决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厂领导根据大家的高涨情绪,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组织一次大会战:从8月20日至10月20日,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并提出了:“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掉它十斤肉,流它几身汗,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的口号!
厂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积极参战,做到“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个上前线”。车间的干部跟班,和工人一起干,没有一个闲人,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
在领导干部的积极带动下,职工们情绪高涨,干劲十足。有的职工白天干了,晚上接着干;有的职工平时干了,星期天照常干。一车间在抢修大炉时,职工在高温下,连续干三十六小时不下火线。还有的青年职工原来准备好要结婚,但是,为了搞好大会战推迟了婚期。还有的职工有病开了病假条,却又把病假条装了起来继续干活,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这么长的劳动时间,这么大的劳动强度,那么多的加班次数,却没有一个人讲条件,讲报酬。
原计划会战两个月完成60000发的任务,结果比会战计划提前4天,比全年计划提前76天完成。共完成1953式82mm迫击炮弹102780发,同时还完成了4200发沙弹的生产量。
1970年的寒冬,为了加快打山洞的进度,厂里把新职工按部队编制成立了9个排,3个排一组,轮番上阵。其间每个人的棉袄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整整3个月天天如此,直到洞成。
101车间铸造出来的毛坯弹,靠的是厂里唯一的一辆解放卡车,运送到5公里以外的102车间进行机械加工。如果碰上雨雪天,坡陡路滑,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为了不耽误生产进度,大家会不约而同集合起来,男同志背5发,女同志背3发,沿着又湿又滑的山路运送。成千上万发毛坯弹,就这样,不误时机运送到102车间的山洞里。
1971年9月,开始试产1963式60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1973年2月7日起,正式进行批量生产。
至此,该厂设计生产的三种主要产品,全面转入正常生产。
1969至1986年,18个春秋里,“国营9363厂”这座潜隐在山坳里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共为国防前线生产了1953式82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155万余枚,1963式60mm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86万余枚,生产工业硝铵炸药6.3万余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为保家卫国、壮大军工、捍卫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1979年以后,随着军工产品任务大量缩减,“国营9363厂”逐渐把精力转移到搞民用品生产上来。由省国防科工办统一组织,与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等三线企业联手,开展了“两大件”( “金象”牌自行车、“双喜”牌缝纫机)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国营9363厂”主要承担缝纫机机头和机架子铸造,同时还负责缝纫机台板的制作。
1980年,军工产品生产任务完成之后,积极地有秩序地安装设备,更换工装,于6月份正式投入了缝纫机的生产,快速实现“军转民、军民结合”。当年,完成1953式82mm 迫击炮弹150791发,缝纫机机壳22053个、底板23180件、机架1437付,外协木箱80367个,工业硝铵炸药3323吨。
1981年,军工产品任务没有了,企业完全转入了缝纫机的生产。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军工产品外贸订货量大增,企业又重现生机。当军工产品任务逐步萎缩后,企业又开始生产自行车配件、柴油机曲轴等产品,但由于市场经营不顺利,企业发展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全场职工生存成为问题。
1997年11月,企业整体迁往泰安市泰山区。“国营9363厂”结束了“小三线”军工企业的一段辉煌历史。遗留下的是占地面积1900亩的厂址,建筑面积122445㎡的车间厂房等,分布在多个不同的山峪中。
五
曾经热闹的小山村,伴随着人去楼空而恢复了宁静。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山沟里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不仅让人思绪万千,感叹时代的变迁。
2017年,钢城区在原“国营9363厂”旧址上,投资2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新华军工纪念馆”。馆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实景复原了1953式82mm迫击炮弹、1963式60mm迫击炮弹等加工场景。展出200余幅老照片,和当年的100余件实物资料,以及10余处重现当年生产生活状态的模拟场景。真实详细地呈现了当年三线军工人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不计个人得失,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奋斗历程
“国营9363厂”的建设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是“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真实写照。“国营9363厂”建设的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忠诚和担当,为历史镌刻下了奋斗者的身姿,成为新时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房思春,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人,济南市作协会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