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解读《不虚此行》
文:张洪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我讲讲与北山的缘分。我23岁来到了吉林北山。说来有点荒唐。我22岁时,梦见一个在天空中由东向西飞行的和尚,圆乎乎的由字脸,我问,师父从哪里来。答曰:从吉林北山龙泉寺,于是吉林北山成了我的心结。二十三岁时,动身吉林北山,没有找到龙泉寺,却在玉皇阁落脚。并写了一首古体诗(下集介绍)。下山后,念念不忘龙泉寺。也忘记不了吉林北山。所以前几天又故地重游。写了这首诗。下面就自我解读一下。
这首诗想展现一下这次登山九龙山(即吉林北山)的经历与心灵感悟,融合了自然景象、人生回顾、哲思顿悟和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付出真挚情感,本着尽可能的意象丰富,层次分明去创作
以下是我想运用的艺术手法,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那个境界,但我的确本着这些目标出发,进而要到达到怀念当初。和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想法。
1、想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意象来次深情的拥抱:
我的诗中大量出现九龙山(北山至少的称呼)、小西湖、云亭、古寺钟声、黄龙爪、人造瀑布、水帘泉、松花江等具体地点和景物,构建了真实的游览背景。这些并非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承载了我的情感与思考。这是这次一路经历的风景。边走变回忆,边欣赏变迁的景色。让心回到当初的一草一木。斯人何在,我在想你。
如“轻吟的诗句给了风”、“打捞一段清梦”、“遗落四月的诗句…化作池荷/给了明月清风/羽化在尘埃/飘进了虫洞”,将内心的诗意、回忆与遐想,投射于自然风物之中,使景物灵动起来,成为思想的容器和情感的象征。我想用“打捞”与“遗落”的意象,制造一个精妙的一个诗的语言,将抽象的回忆与情感具象化。清梦永恒。我走着当初与你走的路。这算不算与心灵相通。我吹着你我吹过风,这算不算相拥!同时虫洞一词,我期望真的有个平行世界,让我再次穿越回去,哪怕看故人一眼也好。
2. 我徘徊在时空交织与人生回望:
站在秋云望月亭,那种心情不是经过的人是难以感知的。我徘徊在过去、现在、未来时空的交织中,何尝不是人生一次深切的回望。我让我和我的诗,灵巧的穿梭于当下与往昔之间,甚至长出隐形的翅膀,飞翔隐形的未来。“当年的七尺青春在红尘中过于沉重”、“迤逦西来山门不许年少虔诚”、“当年历历在胸”等句,我想展现一下青春的沉重、虔诚的落空与当下的追忆。
这种回望带有一种顿悟后的释然。“我想/还是接受宿命/人生才刚刚开始/多少人都是大器晚成”、“我说过/我要做个独一无二的我/何必背负太多的沉重”,人不能妄自狂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多年来的沉淀,应该表现出对过往执念的放下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肯定,一种阅尽千帆后的我,应该做到通达了。
3. 哲思顿悟与禅意渗透:
我非道家,但喜欢道家的那种超然,我非佛家,我喜欢佛家那种释然。特别是23岁时受北山玉皇阁点水之恩,所以佛家思想影响我很深。所以 中间部分引入“释未然”师父的教诲和佛学思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空不异色色不亦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破我所执方得新生”),我得让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及我这次行成得到一次升华。这并非简单的引用,话说远点,当时我下北山的时候,释未然给了我两本书——《佛光普照》、《一个科学家研究佛学的报告》,好多佛学观点都来源于这本书。所以这次登高望远、往事历历在目,在追忆往昔中获得的内心启示。诗中想说明的是,我在23岁北山,接待我的是黄龙爪气功教练员成跃师父,他为了缓解我心胸的郁闷,下山陪我看了一场电影给我讲了一个带血的菩提树故事。释未然师父,在我临别下山的时候,给我我37元路费。并由两个僧人陪我到火车站。
我想将深奥的佛理与平凡的生活责任(“父母在子不亦远行”、“父母走了/还有妻儿需要负责”、“佛心不过是为他人付出一生”)相联系,赋予“修行”以现实意义——在世俗的责任与付出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是“入世修行”的精髓。这使得哲思落地,更具烟火气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4. 当下的感怀与生活的接纳: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能吗!一个美好愿望而已,当初23岁风华正茂,现在59岁,力不从心。我在山峰上遥望、回忆,在经历了一幕幕回忆、顿悟之后,诗歌落脚于当下的美好与对生活的感恩。“小雨似停未停/沾衣不湿给我一身轻松”、“远处一道七色的彩虹/架在楼宇之中”、“世界如此的美丽/我有什么权利相负人生”,这些意象清新明亮,传达出一种卸下重负后的轻松和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珍视。
结尾“我心喜/2025年6月3日/不虚此行”点题,其实也不光点题,给自己一个时间节点。告诉我那年那月我来过。不仅仅是登临山顶、欣赏风景带来的满足,更是心灵获得启迪、生活态度发生积极转变后的由衷欣慰。“不虚此行”四个字分量十足,是对这次身心之旅最凝练的肯定。
对比与城市变迁的隐忧:
当初站在山顶,可以望到松花江,现在高楼起来了。望不到了。可笑的是,这些高楼我参与建筑过。是不是说明,人仰望时,是自我挡住了自我的遥望目光啊!
“高楼林立/挡住了遥望松花江的眼睛”、“人造瀑布的莲台上/是神话里的盖世英雄”等句,流露出对城市快速发展可能遮蔽自然景观、改变历史风貌、甚至带来某种虚幻感的微妙审视。这与诗中追寻的“久违的真诚”和“北山的初衷”形成一种潜在的张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层次。
小结一下这篇自我解读:
《不虚此行》我想把它写成一首富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但达到了几层还得大家评论。文以情动人,我也想:以景起兴,以情动人:九龙山(北山)的风景不仅是背景,更是触发思绪和情感的媒介。时空交织,追忆释怀:回顾青春沉重,并在当下领悟中放下包袱,肯定自我。我想让哲思融入,禅意生活化:将佛学智慧融入现实责任,点明“入世修行”的真义——在凡尘俗事中体悟与奉献。我想顿悟当下,珍视人生:不念过去、不惧未来。最终落脚于对眼前美好世界的发现、对生活的感恩与接纳,唤醒那些与我一样沉湎过去难以自拔的人,要充满的昂扬生命力量。因为文凭有限,不得不采用质朴的需要,至于意象丰不丰盈,主观谁不想让自己的诗丰满呢?:好诗应该行云流水,格调高远,我尽最大努力的追求这种风格,所以通过“打捞”、“遗落”、“沾衣不湿”、“七色彩虹”等意象营造出生动画面和深刻意境。
整首诗记录了我一次身体力行与精神升华的旅程,从登高望远到叩问内心,从追忆往昔到顿悟当下,最终达成心灵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而饱满的“不虚此行”。
♥(。→v←。)♥♥(。→v←。)♥♥(。→v←。)♥♥
附:
不虚此行
文张洪福
站在九龙山顶
轻吟的诗句给了风
我把沉思化作一张大网
在时光里
打捞一段清梦
小西湖的春光他懂
当年的七尺青春
在红尘中过于沉重
迤逦西来
山门不许年少虔诚
遗落四月的诗句
有的化作池荷
有的给了明月清风
有的羽化在尘埃
有的飘进了虫洞
揽辔桥上
左望云亭秋色
右听古寺钟声
黄龙爪成为了传说
还有那夜的虫鸣
菩提下的故事
使月色
特别的安详凝静
恍如一梦
当年历历在胸
清晨的小雨
没有阻挡我登上主峰
满城的灯火
驱散夜色朦胧
我仿佛听见母亲在呼唤
仿佛看一个姑娘清泪净莹
我想
还是接受宿命
人生才刚刚开始
多少人都是大器晚成
我说过
我要做个独一无二的我
何必背负太多的沉重
小雨似停未停
沾衣不湿给我一身轻松
远处一道七色的彩虹
架在楼宇之中
世界如此的美丽
我有什么权利相负人生
感谢释未然师傅
让我记住了入世修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空不异色色不亦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万物虽空虽假
但不落空假二边
破我所执
方得新生
于是我喜欢上了平头
最好有一点点青顶
父母在子不亦远行
可偏偏为了生活
不得不四处打工
父母走了
还有妻儿需要负责
佛心不过是为他人付出一生
重来北山
也许是来看风景
也许是来打捞久违的真诚
红尘世界
我走的太远了
都忘记当初北山的初衷
高楼林立
挡住了遥望松花江的眼睛
人造瀑布的莲台上
是神话里的盖世英雄
多想饮一口
让水廉泉
感受1917年以来
政通景明
林碑五座
东北男人热血豪情
我心喜
2025年6月3日
不虚此行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