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爱在七夕:星河为证,岁岁相逢
细雨霏霏,秋风送爽,檐角的风铃忽然晃了晃,像谁把三千年的月光轻轻摇碎,碎成满院跳跃的银辉。我倚着竹帘望出去,天际的云絮正慢慢褪去白日的燥热,渐次染成浅黛色。恍惚间竟觉得,银河该是在云端悄悄铺展开了吧?那道藏在夜色里的光带,该是缀满了古往今来所有说不出口的惦念,从牛郎星的这头蜿蜒,静静漫到织女星的那头,像极了人间恋人未说尽的情话,绵长又温柔。
案头的青瓷瓶里,插着几枝刚折的秋桂,细碎的金蕊裹着清甜的香,随晚风轻轻飘进屋内,落在摊开的《诗经》上。指尖拂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字句,忽然想起幼时听祖母讲七夕的模样——那时老院的葡萄架长得格外繁茂,浓绿的藤蔓爬满竹架,缀着串串青紫色的果。祖母总牵着我的手,坐在架下的木凳上,摇着扇子说:“七夕的夜要静听,等银河亮起来,就能听见织女的银梭划过云絮的声响,那是她在赶织给牛郎的衣裳呢。”
那时的我信以为真,总屏住呼吸支棱着耳朵,可听来听去,只听见夏虫的低鸣、晚风穿叶的轻响,还有远处巷口卖糖人的吆喝。后来年岁渐长,才慢慢懂了,哪是什么银梭声呢?那分明是人间无数双相望的眼睛,把思念揉成了细碎的呢喃。就像古时的女子,会在七夕夜“拜织女,穿针乞巧”,对着星河将心事细细缝进锦缎;也像离乡的旅人,会在这夜举着酒杯望星,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融进月光里寄向远方。
或许爱情本就该这样,不必时时相守,却能在岁月里织就绵长的牵挂。它像巷口的老槐树,不管春夏秋冬,年年都会抽出新绿,默默守着归人的路;像案头温着的那盏茶,哪怕等了许久,杯底仍留着恰好的余温;更像此刻我握在掌心的旧笺,泛黄的纸页上,你去年七夕写的“勿念,归期已近”仍清晰如初,墨痕里藏着的温柔,竟让指尖也泛起暖意。
夜风渐浓时,天际的星星愈发明亮。我起身推开窗,恰好看见一颗星星带着浅淡的光弧坠入云层,像极了谁不慎掉落的银簪。想来是牛郎织女正踏着鹊桥相拥吧?千百年来,他们隔着星河相望,只凭这一年一度的相逢,便把爱情写成了传奇。可细想来,真正的爱,又何须借鹊桥相连?就像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好的陪伴从不是朝夕相守,而是隔着山海也能心意相通,是历经岁月仍愿执手相望,是哪怕在平凡的日子里,只要想起对方,心底便会升起一团柔软的光。
屋内的灯还亮着,你端来一盏刚温好的桂花酒,笑着说:“今夜的月色正好,不如共饮一杯?”我接过酒杯,看月光落在你眼底,漾起细碎的温柔。忽然明白,今夜无需去寻什么银河鹊桥,也不必去听什么银梭声响——只要身边有你递来的暖酒,窗外有风吹动树叶的轻响,桌案上有并肩读过的书,便已知晓,人间最珍贵的团圆,从不在遥远的星河之上,而在彼此眼底的星光里,在岁岁年年的相守里。
就像此刻,月光漫过窗台,桂香萦绕鼻尖,我们静静坐着,不必多言,却已胜过千言万语。这大抵就是七夕最好的模样:星河为证,心意相通,岁岁相逢,年年相伴。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