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揽山水灵韵入怀
衔古今雅趣修心
天府游记(五)
作者:张志江(北京)

摄影:张志江
五
散文·相约草堂
我是个很较真的人。
因依据《三国演义》写叙事史诗,我觉得愧对正史史学家陈寿先生。
裴度按照武元衡之意,在“三绝碑”中曲解与司马迁齐名的《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不知误导了多少后来人?
我直奔“杜甫草堂”。因为我在京时就与“诗圣”相约:草堂见!

摄影:张志江
踏入东门后,一组“诗圣”雕像吸引了我。这是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精心创作的“丹心铸魂”组雕。六件作品,分别对应“诗圣”的人生轨迹。
我亦步亦趋地奔到《草堂岁月》雕像前,双手合十,连施三礼。心中虔诚默念:“诗圣”先生,学生迟了。
《草堂岁月》表现得是,经过多年颠沛流离、身心俱疲的“诗圣”,经友人招揽,结庐成都西浣花溪,生活得以暂时安定。
雕塑中的“诗圣”冠带整洁,面相慈祥,目光中透露出执着与坚定。

在我眼中,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奥古斯特·罗丹的经典作品《思想者》。
途径“杜甫千诗碑”、“大雅堂”、“浣花祠”等景点,我径直抵达“茅屋故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杜甫草堂”。

我发现,院落由竹篱围护,草堂茅草覆顶,黄泥涂壁,典型的川西民居。我想,这难道就是千古“诗圣”当年的生活场景?
书房内,陈列着“诗圣”的诗集和手稿,以及他使用过的简陋桌椅和文房四宝。还原了“诗圣”成都茅草结庐及笔耕不辍的精神风貌。
时空大门洞开。

一位活波开朗的英俊少年迎面而来。
“‘诗圣’一向可好?”
我突然意识到这称呼有点别扭。于是改口称“先生”。
“先生”朗朗回问“‘乐天’好!”
他好像也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改称“臧乐天”。
公元719年,时年7岁的先生,因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已开始赋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我从心底羡慕先生的年少才情。
736年,先生遍游齐赵等地时,诗兴大发,一首《望岳》随即问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气魄与远大志向溢于言表。我自愧不如。

自35岁起求仕十年,屡屡碰壁,生活困顿。先生目睹了社会黑暗,思想开始转变;“安史之乱”爆发,先生不幸被叛军俘获,后虽侥幸逃脱投奔朝廷,却因直谏被贬。期间,《春望》、《三吏》、《三别》等千古名篇陆续面世。由于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这一阶段的作品风格,表现得较为沉郁、顿挫。
在赞颂先生一生名作频生的同时,我也为先生的命运多舛而大呼不平。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生辗转来到成都,暂居于寺庙。后在高适、严武等好友帮助下,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选址建草堂。他还向萧实、韦续等朋友觅求树苗,几个月后,先生开始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先生的创作生涯几近巅峰。占一生近五分之一的作品诞生于此时此地。这些作品中,既有反映日常起居、自然景物的闲适之作,也有暗含忧国忧民情怀的篇章,是先生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
先生平易近人,与邻居关系极为融洽。南面的“锦里先生”、北面的退休县令,还有黄四娘等,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甚至还和农夫一起喝酒,生活惬意的令我有些“嫉妒”。

为了改善生活,先生在草堂前开辟了药圃。创作之余就去侍弄那些丁香、栀子等草药,日子被他打理得有滋有味。
在此期间,先生创作了包括《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内的240余首不朽名篇。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诗歌才华。
我抬手看看腕表,时近酉时,这是比较吉祥的时辰。
我知道先生接下来的命运将更加多舛,他将重启漂泊,老死孤舟。先生的这个结局,煎熬了我一千多年。但先生浑然不知。我想给先生留住这美好时光,让他安享温馨。于是拱手道别。先生不解、不舍,悻悻地拱手:“臧兄后会有期!”这称呼惊得我无地自容。
我转身向南门走去。

摄影:张志江
我感觉得到背后先生不舍的眼神。但我不敢回头。
我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我不想破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真的。

摄影:张志江
注:“臧”,是作者的本姓;“乐天”,白居易的字。作者的字亦为“乐天”。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