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香气益远
朴宰雨
朴宰雨教授:
请多批评指教!
傅济生:
《咏朴宰雨教授》
墨染青衿立杏坛,云襟鹤氅驭文澜。
春霖润物无声处,星斗垂芒照玉笺。
笔底烟霞生浩气,胸中丘壑纳千川。
丹诚化雨滋兰蕙,桃李成蹊映碧天。
傅翁济生先生,您好!
您写了一首汉诗送我,让我感动至极了。
不知如何表达我的心意才好!
祝您老当益壮,香气益远!


《咏朴宰雨教授》
傅济生作
墨染青衿立杏坛,云襟鹤氅驭文澜。
春霖润物无声处,星斗垂芒照玉笺。
笔底烟霞生浩气,胸中丘壑纳千川。
丹诚化雨滋兰蕙,桃李成蹊映碧天。
直译(逐句翻译)
墨染青衿立杏坛:
墨色浸染的青衿儒衣,挺立于杏坛之上。
(身穿儒生之衣,立于教育讲坛,象征其为师之道。)
云襟鹤氅驭文澜:
云襟鹤氅之风姿,驾驭文章如波澜。
(有如仙风道骨,操笔驾文,气度非凡。)
春霖润物无声处:
春霖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万物。
(比喻其教化影响,潜移默化,不着痕迹。)
星斗垂芒照玉笺:
星辰垂耀,光芒映照着洁白的玉笺。
(意为其文章光耀如星,才情照人。)
笔底烟霞生浩气:
笔端生出烟霞之景,浩然正气涌动其间。
(其文章气势磅礴,富有天地正气。)
胸中丘壑纳千川:
胸中自有丘陵壑谷,容纳千江万水。
(比喻其学识博大、包容万象。)
丹诚化雨滋兰蕙:
一片赤诚化作春雨,滋养兰草蕙香。
(教诲之心诚挚,培育出高洁之才。)
桃李成蹊映碧天:
桃李满蹊,映照碧蓝天空。
(桃李满天下,育人之功高耸入云。)
二、《咏朴宰雨教授》诗评
云手(文学评论家)
诗德与人格并耀,文心与学养俱高
——傅济生《咏朴宰雨教授》赏析
傅济生先生所作《咏朴宰雨教授》为七言律诗一首,格律谨严,辞采华美,堪称当代传统格律诗的范范之作。此诗不仅形式上承袭唐风宋韵,更在内容上借古以写今,塑造出一位道统与文脉兼具的学者典型——韩国著名汉学家朴宰雨教授的精神画像。
一、起联:“墨染青衿”与“杏坛”之象
首联“墨染青衿立杏坛”,用“青衿”与“杏坛”将读者带入儒学与教化的传统意象。青衿象征求学青年,杏坛则出自孔子讲学之地,暗含作者对朴教授学脉承继、教泽长流的钦敬。而“墨染”一词,既是视觉描绘,又隐喻其学问之深沉、人格之庄重。
二、颔联:“鹤氅”风神与“文澜”之才
颔联“云襟鹤氅驭文澜”写其学者风骨与文才兼具。鹤氅为古代高士所衣,寓其高逸脱俗之貌;“驭文澜”三字则动中有静,极言其驾驭文字、引领文潮之力道。可见朴教授非徒治学严谨,更于文事有深厚修为。
三、颈联:无声春雨,星光烛纸
颈联尤为妙笔。“春霖润物无声处”引用杜甫诗意,以春雨之无声来形容教授教化人心、润物细无声之德性。而“星斗垂芒照玉笺”则转入文德之耀,星光照纸,喻其文采光华、垂范后人。此联静中寓动,德文相辅,颇有“文章合为时而著”之意涵。
四、尾联:笔底生烟霞,胸中纳千川
后两联更见气象。“笔底烟霞生浩气”赋予其文以天地之大气,承浩然之气脉,仿佛孟子精神再现;“胸中丘壑纳千川”写其心中丘壑纵横、胸襟包纳万流,喻其思想之深邃、格局之广大。至尾联“丹诚化雨滋兰蕙,桃李成蹊映碧天”,以“兰蕙”与“桃李”象征桃李天下,教化广布,结出丰硕之果。
五、传统文人理想的当代表达
整首诗不仅歌咏一位学者个体,更隐含了对传统“君子”“文人”“师者”理想的致敬与当代表述。诗中既有唐宋诗的典雅,也不乏当代学术精神的体认。傅济生先生通过典雅工整的格律语言,为朴宰雨教授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廖大炼:【今日早功课】
昨天读到傅老近期给韩国的汉学家朴宰雨教授写的一首诗:
《咏朴宰雨教授》
傳济生
墨染青衿立杏坛,
云襟鹤氅驭文澜。
春霖润物无声处,
星斗垂芒照玉笺。
笔底烟霞生浩气,
胸中丘壑纳千川。
丹诚化雨滋兰蕙,
桃李成蹊映碧天。
今天读诗有感,一字一句来解读:
1. 与对象的深度互文:
朴宰雨教授的学术人格映射,从推荐的几篇文章中即可知,作为韩国汉学界的泰斗,其学术生涯与中韩文学交流紧密交织。诗中“墨染青衿立杏坛”不仅描绘其儒雅形象,更暗合其首尔大学中文系的学术起点(“青衿”典出《诗经·郑风》,喻学子之志)。而“云襟鹤氅驭文澜”中“鹤氅”象征高洁,恰与其鲁迅研究中“冷热交织”的学术风格呼应——他既能冷静剖析鲁迅杂文的批判性,又对《故乡》的温情描写产生共情。颈联“笔底烟霞生浩气”进一步关联其《史记》研究(《史记》素有“无韵之离骚”之称,烟霞意象暗喻文采斐然),而“胸中丘壑纳千川”则对应他推动中韩文学比较的包容视野。这种学术特质与诗歌意象的精准对应,远超一般咏人诗的泛泛之谈。
2. 格律技术的专业解析:
变格与声律的匠心
该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正格(首句仄起平收式),但颔联“春霖润物无声处(平平仄仄平平仄),星斗垂芒照玉笺(平仄平平仄仄平)”存在两处精妙变通:
拗救手法:上句第五字“无”本应仄而用平(小拗),下句第三字“垂”以平声救之,形成“对句救”,既避免“孤平”之病,又营造出春雨绵延的舒缓节奏。清代赵执信《声调谱》将此类句式列为“特许变格”,杜甫《咏怀古迹》中“支离东北风尘际”亦用此法。
意象声律化:“润物无声”四字连续仄声转平声,模拟雨滴由急渐缓的听觉效果,与杜甫“随风潜入夜”异曲同工。而“星斗垂芒”中“斗”(仄)与“芒”(平)的顿挫,则暗喻学术思想的锋芒内敛。这种声律与意象的共生,可见作者深谙“律中鬼神惊”的创作秘钥。
3. 用典的跨文化层析:
从杜诗到《论语》的复调
尾联“丹诚化雨滋兰蕙”至少包含三重互文:
显性典故:直接化用杜甫《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但将自然之雨升华为“丹诚”(赤诚之心),凸显教育者的精神灌注。朴教授曾分析过《阿里郎之歌》的华侨文学传统,此句恰可视为对离散文化“润物无声”传承的隐喻。
隐性关联:“兰蕙”在《楚辞》中喻贤才,而朴宰雨作为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其学术网络恰似“兰蕙”遍布东亚(韩中日文学论坛)。
反用经典:“桃李成蹊”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指李广“口不能道辞”而众慕其德,此处反用为“映碧天”,暗合朴教授以多语种(中、韩、英)推动文学翻译的主动姿态。这种典故的立体运用,使诗作具有跨文化对话的当代性。
4. 意象系统的空间建构:从书斋到星空的垂直象征
全诗通过垂直意象链完成精神空间的递进;
基础层:“墨染青衿”“笔底烟霞”聚焦书斋案头,对应朴教授具体的文本研究(如《史记》校注);
中介层:“春霖润物”“桃李成蹊”展开水平的教育场域,呼应其培养中韩学者的实践;
超越层:“星斗垂芒”“映碧天”则构建宇宙维度,暗喻其学术思想如北斗之光照耀跨国界的人文研究(“东亚鲁迅学”的提法)。这种“书桌-讲堂-星空”的三重空间,远超传统咏人诗“德业功名”的扁平结构。
5. 七律咏人的范式突破:
与崔颢、杜甫的对比
相较崔颢《黄鹤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之缥缈,或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之沉郁,本诗创新在于:
学术人格的具象化:
以“胸中丘壑纳千川”对应朴教授《韩中文学关系》的跨文化视野,比陆游《书愤》的“楼船夜雪”更具智性色彩;
教育哲理的视觉转译:
将“润物无声”的抽象理念转化为“星斗垂芒”的光影交织,较李商隐《无题》的“春蚕到死”更显澄明。横道子《咏钱学森》的“物理推穷入碧天”虽同涉科学,但未如本诗将学术与育人熔铸为一。
傅济生的诗,不仅符合“温柔敦厚”的教育传统,更是通过学术人格的意象化、教育哲理的声律化,实现了七律咏人题材的现代转型,堪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典范。
作者简介
朴宰雨是韩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在中韩文学交流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毕业于首尔大学中文系,后赴台湾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叶庆炳教授研究《史记》文学。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首位获此称号的韩国文科教授)。
同时担任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世界汉学研究会(澳门)理事长、韩国世界华文文学协会会长等职。
代表性著作:《史记汉书比较研究》《韩国鲁迅研究精选集》《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等20多部学术专著;翻译作品包括《莫言散文新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腐蚀》(茅盾)、《爱情三部曲》(巴金)等30余部中国文学作品。
主持翻译“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丛书韩文版,首次系统向海外介绍中国学界对鲁迅的研究成果。
因促进中韩文化交流获多项荣誉,包括中国驻韩大使馆授予的中韩友谊功劳奖、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文学之友”奖牌及韩国总统授予的教育最高勋章。
朴宰雨不仅是深耕中国文学的海外学者,更是连接中韩文化的桥梁人物。他的研究跨越语言与国界,既注重文本细读,又关注历史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与社会功能,为东亚汉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