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炊烟
文/南阳
落在檐上的炊烟
以一朵云的轻,触碰
十月的柔软和暖意
看到炊烟,就会想起多年前
母亲用湿苇生火的灶台
我知道,炊烟浓一分
母亲就会在烧火的灶前
咳嗽一声
每当看到十月升腾的炊烟
耳畔就有母亲咳嗽的回响
而后,我的呼吸
便会有一种莫名的颤栗
(载《成子湖诗刊》2024年11月刊)
南阳,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作品散见于《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诗刊》《诗潮》《延河诗歌特刊》《江海诗人》《参花》《青春》等,作品入选《2018江苏诗歌地理》《2019江苏新诗年选》《2020中国微信诗歌年鉴》多种读本。获“桃花潭”国际诗歌奖等多类奖项。
《十月炊烟》是一首以记忆与思念为主题的现代诗,语言简洁却饱含深情。诗人借助“炊烟”这一日常意象,缓缓打开了一段关于母亲、关于故乡的温暖而酸楚的回忆。
诗的开篇,“落在檐上的炊烟/以一朵云的轻,触碰/十月的柔软和暖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秋景。炊烟轻盈如云,十月的天气尚存暖意,这一切显得柔软而美好。炊烟在这里不仅是现实的景象,更是记忆的引信,自然而然地唤起了下文。
紧接着,诗人的笔触由景入情:“看到炊烟,就会想起多年前/母亲用湿苇生火的灶台”。湿苇不易点燃,生火时必然浓烟弥漫——这个细节真实而生动,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过去。母亲的形象开始浮现,她默默地在那灶台前忙碌,为家庭准备餐食。
然而诗的情感在此处悄然转折:“我知道,炊烟浓一分/母亲就会在烧火的灶前/咳嗽一声”。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炊烟与母亲咳嗽之间的关联。那每一次浓烟的升起,都以母亲的辛劳与不适为代价。于是,原本诗意的炊烟,染上了一层沉甸甸的牵挂与心疼。
最后,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十月的炊烟年复一年地升起,而母亲的咳嗽声也仿佛在耳畔回响,不曾散去。那声音直接触动了诗人的身心:“我的呼吸/便会有一种莫名的颤栗”。这“颤栗”是条件反射般的心疼,是深藏于心底的愧疚,更是无法抹去的思念。母亲与故乡,早已通过这缕炊烟,融入了他的每一次呼吸。
整首诗像一封温柔而克制的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戳心。它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来处,想起某个同样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人。炊烟终会散去,但母亲的爱与那些付出的痕迹,却永久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我们情感中最为柔软、也最为坚韧的部分。
2024.11.29疏影亭
《成子湖诗刊》2025年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