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细微意像构建茶马古道的宏阔意境》
——在贵州青年诗人孙倩颖西安朗诵月的致词
王芳闻
时值八月,西安古城炎炎酷暑耐奈,40度的高温持续不断,而史飞翔读书会诵读委和丝路文化院的同仁们,却以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为贵州优秀女青年诗人孙倩颖举办了个人朗诵月,每日聆听数十位诵友朗诵带着贵州高原清新爽气的诗句,顿觉清凉了许多。尤其喜读孙倩颖的《茶马古道》组诗,这组诗迎合了我九年来北上西域,南下东南亚,西出欧洲和地中海,不断探索丝绸之路行吟诗的创作兴趣。尤其是去年春天借去贵阳参加世界华人诗会领取“世界华语桂冠诗人奖”的机会,重走了茶马古道,到达过几处古驿站,女诗人诗中描写的茶马古道上的意像,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能够沉浸式的体味诗歌中深䆳的意境,有穿越古丝绸之路的带入感。
下面我就《茶马古道》组诗谈谈感悟。女诗人
生长于贵州,热爱熟稔当地风土人情,虽然年纪青青,但写诗却也老道,对贵州地域文化茶马古道情有独钟,一遍遍去考察探索,一遍遍的寻觅发现,终于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和诗章。
《茶马古道》这组诗共二十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诗句短章从小视角切入,
运用了大量独特细微的意象,如“古树”“驿站”“断道”“铜铃”“菌群”等,赋予古老的茶马古道以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古树与驿站”里,“高台老树站成一排路标,年轮里装着未寄的家书”,将古树比作路标,其年轮承载家书,把古树和思乡之情相联系,营造出沧桑而又深情的氛围 ;“菌群”中“驿站遗址在长河里,长出乳白色菌斑,像末年寄出的盐引密语,未能到达” ,用“乳白色菌斑”比喻“盐引密语”,新奇独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与想象冲击,使读者对驿站的历史遗迹有了别样感知。
其次,善于用隐喻营造意境,深远而开阔。作者通过对古道、群山、云雾、马蹄等元素的描写,构建出雄浑壮阔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意境。像“重构地图”中“十万大山从水纹里站起,抖落满身蹄声”,描绘出宏大的山水场景,又以“蹄声”唤起对往昔马帮穿行的联想,让读者仿若置身于绵延的古道,感受其历经岁月的豪迈与沧桑;“云雾秤”里“雀舌在篝火上翻身,称量出秦岭到南方的距离,黄昏下倒映的,背夫脊梁压弯的弧度,是古道上,最精准的度量衡”,将茶叶、秦岭到南方的距离、背夫的脊梁这些元素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包含地理空间又蕴含人文情怀的深远意境。
再次,女诗人深得宋词之妙,清词简句,凝练且富有张力。在用词上极简又妙,寥寥数语便能传达深刻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在“断道”中,“风雨洗劫过的隘口,银色的灵魂凝出苔”,“洗劫”一词有力地展现出风雨对隘口的侵蚀,“银色的灵魂凝出苔”则用极为凝练的表述,将岁月痕迹与神秘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 ;“茶魂入盏”里“青色的铁锅吞下霜露之时,卷曲的叶脉便蓄满雷霆”,“吞下”“蓄满”等词,使诗句充满力量感,将茶叶从采摘到炒制过程中的能量积蓄生动展现。
另外,女诗人细腻机敏的气质,其视角常常新颖而又独特。打破常人对茶马古道的描写,从微观与宏观多个视角切入。微观上,对“青石的密码”里石阶上马蹄余温、岩层里盐与茶梗的细致描写,展现古道的细腻纹理;宏观上,“重构地图”以现代视角(GPS代替指南针思南 ,重新定位驼铃的波长)与古代场景交织,拓宽诗歌的时空维度,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总之,女诗人把一腔深情都倾注在每个词语里,对茶马古道爱的深沉,写的真挚,渗透着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先辈们坚韧不拔精神的歌颂。如“茶魂入盏”中对贡茶坚持翻过重重山的描写,侧面表达出对马帮不畏艰难、坚守运输使命精神的赞美,诗人青春热烈的情感,在每章诗句中象汨汩山泉般自然流淌,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随着诗句的递进深入,马帮的哟喝声犹在耳边响起,马蹄敲击山路溅射的火星一闪一闪,茶叶的馨香扑鼻而来……我们一步步被引入进一条古老神秘而又生动鲜活的丝绸之路……
王芳闻,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世界诗人》杂志总编,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