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军:诚信经营铸口碑 乐善好施暖人心
王有震 付蕊/报道
诚信经营,爱助乡邻。在驻马店老区泌阳县高邑镇高邑街东头的高速路入口路南,几间不算起眼的修车铺前总是停着各式车辆:农用拖拉机突突作响,电动车的充电器插在墙角,偶尔还有小轿车缓缓驶入。这里是泌阳县保军汽修厂的所在地,而让这间铺子充满温度的,是它的主人——高中毕业生张保军。
2011年张保军高中一毕业,就到海南学习汽车修理技术。2018年,他带着一股闯劲,回到故乡自主创业,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咱没啥大本事,就懂点修车的手艺,想着能给乡亲们帮点忙。”他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从那时起,修车铺就成了周边群众的“移动服务站”,无论是机动车修理、汽车配件销售,还是电动车、农用机械的维护,张保军总有求必应,而且常常“破例”——对父老乡亲,能免则免;对解放军、退役军人、军烈属、残疾人、五保户、孤寡老人、困难群众,更是分文不取。
扳手拧出诚信,爱心暖透街巷——修车铺里的“暖心老板”,用善意点亮邻里生活。“张师傅,我的车在县城抛锚了,能来救救急不?”前几天,高邑镇谭园村陈楼组的一位农民急着到泌阳县城办事,车子却半路“罢工”,情急之下拨通了张保军的电话。放下手头的活计,张保军揣上工具箱就往县城赶。检查、拆修、换件……忙活了1个多小时,车子终于能正常行驶。当车主拿出钱表示感谢时,张保军却摆了摆手:“都是乡里乡亲,这点小事不算啥,快办事去吧。”这样的“上门免费服务”,对张保军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总说:“人家车子坏在半路多着急,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钱不是最重要的。”
在高邑街东头,住着高邑村一位80岁的盲人五保老人。老人无儿无女,身患残疾,是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张保军从开铺那天起,就把老人当成了亲人。逢年过节,他总会提着米、面、香油送到老人家里;换季时,会悄悄给老人塞些零花钱;甚至知道老人喜欢热闹,偶尔还会买上一束鲜花,让老人闻着花香“感受春天”。“保军这孩子,他就是俺老汉的亲孙子。”老人常对着街坊念叨,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
除了照顾老人,张保军的“热心肠”还体现在村里的大小事上。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找上门:邻居家的农用三轮车坏了影响播种,他放下自己的生意先去修理;村里的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他会把孩子接到铺子里,给他们找些课外书看……有人劝他:“你开着铺子要挣钱,别总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他却笑着说:“钱可以慢慢挣,可乡亲们的难处不能等。”
每年的“三夏”收割季,是张保军最忙碌的时候。看着乡亲们为了抢收小麦急得团团转,他主动联系外地的收割机师傅,把机器请到村里来。为了让收割机师傅们安心作业,他每天提前买好饭菜送到田间地头,还帮着协调地块、安排路线。几年来,经他联系的收割机,累计帮本村和周边村庄收割小麦几千亩。“有保军在,咱收麦心里踏实。”村民们说,以前收麦要四处找机器,现在张保军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大家再也不用为“抢时间”发愁。
2020年至2022年的疫情期间,交通不便,收割机进村成了难题。张保军愣是骑着三轮车,跑遍了周边乡镇的卡点,一遍遍协调沟通,最终把收割机“接”进了村。那段时间,他每天穿着防护服,既要帮着师傅们办理通行手续,又要给他们送饭送水,忙得脚不沾地。有人问他怕不怕感染,他说:“只要能让麦子顺利收回家,这点风险不算啥。”
从修“车”到暖“心”:他的修车铺,是街坊的“放心店”,更是困难群众的“暖心港”。如今,张保军的修车铺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因为他技术过硬,更因为他“文明经营、诚信服务”的口碑早已传开。来修车的人,大多是冲着他的人品来的。有客户说:“在保军这里修车,价格公道,心里敞亮,就算多等一会儿也愿意。”
从几间小小的修车铺,到乡亲们心中的“暖心港湾”,张保军用自己的双手和真心,写下了一个普通青年对家乡的热爱。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诠释着“守望相助”的含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从史洼村走出来的,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幸福的事。”
夕阳下,修车铺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张保军忙碌的身影。他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就像他那颗为乡亲们跳动的热心,永远不知疲倦。而这间充满温度的修车铺,也在时光里,成为了乡村大地上一道最动人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