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在这里上演
作者:葛俐
正气荡天地,英名万古传。
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烽火仿佛又展现在人们面前,那波澜壮阔的场面让人难忘、那同仇敌忾的士气让人振奋、那保家卫国的精神让人起敬。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叙述发生在江西省、武宁县两个抗日的传
奇故事。
激战观风山:
观风山位于江西省、武宁县箬溪与巾口乡之间。永(修)武(宁)修(水)公路之北,海拔522米。横亘如屏,绵延数十里,林壑尤美,峰顶豁露,四周峰峦迭起,如众星拱月,雄伟险要,可以坐观一邑之风景。因而取名观风山。因主峰酷似道冠又名“冠峰山”。俗传有仙棺横搁峰顶,乡民多称其为“棺材山”,解放后改称幸福山。
占领此峰,可控制四周高地。扼守公路,与莲花、巾口等地遥相呼应,并可遥控修江。当年日军为了打通箬溪至武宁县城通道,企图占领此高地,我军防守部队先后有第三、第一九七部队,和新编第十三师,新编第十三师因在德安马回岭阻击战中伤亡很重,休整未毕又参加作战,战斗力相对减弱,担任正面作战的主要是李玉堂的第八军所属团队。全体官兵同仇敌忾,凭借有利地势,固守御敌。战斗开始时敌军以迂回战术在莲花乡的东严、牌楼下、王坪坳一带进军,我军遭到敌炮的猛烈攻击。防御工事均被摧毁,我军且战且退,转移到观风山,顽强作战。守卫观风山东麓第八十九团被日军包围,激战三昼夜,弹尽粮绝,誓不投降的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拼杀后,几番血战,突围生还者仅有五人,其余官兵壮烈牺牲。日军又从九江增派兵力,以空、炮、步协同强攻,战斗更趋激烈。我方新编第十三师第三十九团为集中优势兵力,避实就虚,主动撤出修江沿岸丘陵地带和观风山南麓山腰前沿阵地,将部队集结于主峰之南,形成高屋建瓴之势,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以一个连的兵力,消灭敌军整个中队。终因敌军武器装备优于我军,又有飞机轮番扫射轰炸,敌人称之为“邱老虎“的英雄团长邱仲还,被迫撤离.数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县城关隘被敌占领,观风山陷于敌手。武宁县城通道洞开,无险可守。1939年3月29日拂晓,武宁县城沦陷,敌军盘踞两年后退驻箬溪,最终被我抗日地方军击退。
险要食人洞:
食人洞,也叫石源洞。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曾在抗日严阳山保卫战中,记下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武宁县城沦陷前,城内居民多向附近山区疏散,严阳山距县城40华里,山高岭峻,群峰连绵,翻过慈姑岭可入靖安县境内,是较为理想的避难之处。日军占领县城后,为扩大修江南岸防御阵地,向严阳山区发动进攻,企图打通武宁至靖安通道,与进犯南昌之敌遥相呼应。此时严阳山区已无我军驻守,为抗击敌军,保护避难群众及山里人民的生命安全,1939年4月,当地青壮年组成严阳山抗日游击大队,在慈姑岭、茅败、合港、棋盘石、石源洞、马颈、三坳、西良、东坑等处,利用有利的山区地形设立哨卡、筑成防御设施阻击日军。游击队枪支不多,弹药缺乏,难敌装备优良的日军。于是聪明的严阳人用自己的智慧,采用山里人捕捉野兽办法。用山上红藤捆套粗木棍,上面堆积巨大石块,按照崎岖地形置放于道路两旁形成关卡,或零散,或集堆,作好伪装。其二:就是将收集来的酒瓶,内装黑硝和碎锅铁,安上爆竹引线,用细土封紧,名为“土炸弹”。1939年7月14日,驻扎在修江两岸长仑上的日军40余人,首次向严阳山发起进攻,经白鹤坪、茗洲港向茅败进犯。守卫在棋盘石山上的游击队瞭望哨发现日军已进入石公坎时,迅速传出信号,驻守关卡队员立即将捆绑石堆的红藤割断,巨石翻滚而下,日军前后挨打,腹背受敌,无处藏身,山沟中,道路边,岩石旁尸骨遍野,鬼哭狼嚎,打死打伤敌军20多人,战马4匹。游击队未发一枪一弹,缴获三八式步枪24支,轻机枪2挺,子弹千余发,取得首次大捷。 1939年7月25日,日军百余人经花棚进攻石源洞。游击队以同样的滚石歼敌的办法,打死日军28人,战马6匹,缴获三八式步枪26支、机枪1挺、子弹两千多发,这两次大捷,大大地装备了游击队。日军接受前两次失败教训,改变作战方略,在8月13日再次发动向严阳山区进军。在攻打马颈之前,先用迫击炮猛轰一阵,待乱石滚下后,蜂拥而至。隐蔽在两边山腰岩洞中的游击队立即点燃“土炸弹”,投向敌军,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乱了敌人进军的阵势,敌方乱作一团。游击队又用缴来的轻机枪猛扫,当场毙敌38人、战马6匹,还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1939年9月26日,游击队又在源口、石枧、狮子岩、刘爷殿等处歼敌30余人。保卫了严阳山区,敌军暂时停止进犯,龟缩在长仑上一带。可见食人洞的山势险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严阳山抗日游击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他们保家卫国的浩然正气永远飘荡在天地之间。
历史让人铭记,英雄让人难忘,传奇继续上演。
铭记历史,祖国才能走得更稳、更健、更远、更辉煌。
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向他们致敬!
伟大的抗日英雄们永垂不朽!
作 者 介 绍葛俐,江西省、武宁县、一中高级语文教师。一个喜爱文学,崇尚音乐,喜欢摄影,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小女人。已在市、省、国家级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几十篇。本人是九江作协会员,武宁文学创作协会、摄影协会的会员,作品有:《三姐》在《中国文学》发表。《厚重的母爱》在《中学语文》发表。《魅力张家界》、《走进婺源》、《悠悠故乡情》……等在省市等刊物发表,本人坚信过去的成绩并不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
我的创作观:把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呈给我最敬爱的读者。
我的创作感言:文学来自生活,教学来自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