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5年,是孟国泰从教42周年,42年来,他用激情与智慧书写了一页页令人瞩目的教育篇章。自1997年1月起,他开始全力以赴研究并推行“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前身),至今已28年。28年来,他矢志不渝、勇立潮头,创立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新实践,发表文章(含被解读、被报道的文章)两千余篇,著作、总编、出版教育图书千余种,演讲报告千余场,指导品牌学校建设五十余所……成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基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创始人、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今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新认知》(一),以飨读友。本篇文章从“教育”到“德育”再到“教学评”,从“观察”到“记忆”再到“思维”,从“快乐”到“学习”再到“创新”,他的一系列新认知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彰显了“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的魄力与担当。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孟国泰,这位当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对教育观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重新认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崭新的教育蓝图。
一、教育:从灌输到导育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往往被视为一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灌输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苦育”成为教育的代名词。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知识,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难以被充分激发。
然而,孟国泰认为,教育应当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过程。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创造创新、快乐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导育”,而非单纯的灌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启发者,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教育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详见2022年2月24日《都市头条•教育新视界》报道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宣言》)
孟国泰强调,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情感需求,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
二、德育:共性与个性的融合
德育在传统教育中常常被简化为对共性的强调,忽视了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说道德”的层面,而忽视了“做道德”的实践。智育与德育也被割裂开来,各自为政。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脱节,难以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国泰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认知:德育应当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并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德育需要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应当注重实践,“一千次‘说道德’,抵不上一次‘做道德’”。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
同时,孟国泰强调智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需要智育的判断与抉择,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智育也需要德育的不断催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用于有益于社会的事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详见网络文章《孟国泰说新德育》)
三、快乐:教育的终极追求
传统教育中,学习常常被视为一种艰苦的过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许多学生的座右铭。然而,孟国泰认为,快乐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快乐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内容。
孟国泰将快乐分为三个层次:小乐、中乐和大乐。小乐是一种满足基本需求的快乐,如同乞丐得到食物一样;中乐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快乐,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大乐则是一种全力以赴、赴汤蹈火的快乐,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此外,快乐还可以从内容上分为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和乐。体乐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情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智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乐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乐则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
孟国泰指出,快乐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态度,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习惯。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等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教学评:自主与自我管理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评价的权力也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孟国泰提出,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教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管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自价。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规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识。通过自评自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
例如,学生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可以通过撰写学习日志、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这种自主与自我管理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五、观察:全感官的体验
传统教育中,观察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用眼睛看。然而,孟国泰认为,观察是一种全感官的体验。学生应当学会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嘴尝、用身感、用脑思,全方位地感知世界。同时,观察前和观察中的安全意识也至关重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危险。(详见202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教育家》报道的《咬开小番茄,遇见大世界》)
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观察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感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全方位地感知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通过全感官的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记忆:与思维的结合
传统教育中,记忆常常被视为一种机械的重复过程,“死记硬背”成为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孟国泰指出,记忆与思维应当紧密结合。记忆不仅仅是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需要在记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思维的加工,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不仅记得牢,而且用得灵。这种记忆与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梳理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七、思维:六大特性与四大思考
在传统观念中,思维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动脑筋”。然而,孟国泰对思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思维的六大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他还强调了四种重要的思考方式:独立思考、快乐思考、辩证思考和体系化思考。
通过弄清思维的特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维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而四种思考方式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全面、深入、灵活的思维方式。此外,孟国泰还提出了“十条思路”,如“跳出框框想一想”“由此及彼想一想”“虚实结合想一想”等,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拓展思维空间,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出不同观点等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研究等方式,培养体系化思考能力。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学习:做、用、创、教的融合
传统教育中,学习常常被视为一种单一的、线性的过程,“学而时习之”“先学后用”“学以致用”成为学习的主要模式。然而,孟国泰认为,学习应当是一种多元的、动态的过程。他提出“做即学,用即学,创即学,教即学”的全新理念。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更发生在实践中。
通过“做”,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新的领域;通过“教”,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在分享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种多元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伴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九、创新:人人、时时、处处的可能
在传统观念中,创新常常被视为科学家、艺术家的专属领域,普通人往往认为自己与创新无缘。然而,孟国泰打破了这种狭隘的观念,他认为创新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创新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就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创新的机会。
孟国泰强调,创新可以发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发生在工作中;可以发生在科学研究中,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创新项目、提出新想法等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创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待续)
作者:郭丽、阿鹰(人工智能)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