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骨化千帆归岸
——浙南侨乡青田县方山乡裘山太神奇传说之十三
裘俊群 / 巴西
裘山太(裘承礼)自学会纸伞渡江的法术后,便经常在西都江、瓯江一带为乡亲们提供方便,其“无微不至,助人为乐”的美誉渐渐扬名整个浙南。
有一天傍晚,天空阴沉沉的,仿佛压着一块黑布。突然,雷声隆隆,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房屋倒塌,牛羊被冲走。
四都江渡口挤满了逃难的乡亲,风声和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江水暴涨,浊浪拍岸。唯一的渡船却被官兵征走——朝廷以运赈灾粮为由,可百姓连船影都未见。
人群骚动之际,裘承礼撑开一把油纸伞,对着伞轻吹一口。伞越变越大,最后竟能容下百人。但逃难者实在太多,仍远远不够用。
他又向伞骨吹气,伞上倏然绽开七朵蓝花楹。花瓣飘落间,伞面的北斗星图活了起来,化作无数船只:
船帆是伞面浸过灵泉的麻布所变,
船钉由伞骨“劈”成,入水叮咚作响,
船头油灯则是百姓手中火把所化。
“北斗为引,万民同舟!”起初,村民们忧心纸船难抗风浪,尤其是部分老年人甚至显得胆战心惊!可待裘承礼伞尖一点,江水顿分两道,大家心里马上有了底气,待一条百里水路让出时,大家顿觉心安。“咚咚”不知何处传来战鼓声!没过多久,众人竟一帆风顺渡达心想的彼岸。
此伞原是庐山增广法师所赠,伞柄内藏着风雪夜所得的天书,伞骨以七星塘灵泉淬炼而成。乡亲们踏伞影过江时,孩童无意中捡到的“伞骨花”,其实是掌纹所化。
待最后一人渡完,伞骨化作流星归位北斗。裘承礼凌空而立,以身为桥,尽显神迹,在场百姓惊叹不已!
这场渡江奇迹中还有许多动人的细节:裘承礼伞尖点出北斗方位,将江水分成三股——左为清流,供老弱妇孺;中作急湍航路,载壮年人踩船而过;右造漩涡困住官兵。
还有更感人的:一孕妇临产晕倒,裘承礼折下蓝花楹托住,几声“呱呱“入苍穹,花瓣瞬变襁褓;而落花失色,随掌心的小鱼跃入江中……
【尾注】
据《西都江傩戏考》补录:裘公后裔存有半幅残伞,每逢大旱,伞骨会渗出「北斗灵泉」。民国期间,此伞曾化作渡船,托起三百青田移民远下南洋。
(全篇配青田石雕「七星赶月」作插图,图中伞骨暗藏二十八星宿刻度)
【作者简介】又名季俊群、季(或裘)军群,浙江青田县裘山人,旅居巴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凤凰美洲总社社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东北亚新闻》《世界日报》等。主编《裘山太传奇》《裘山志》。获2017年度程丽娥写作联盟云帆群星大赛十大文学银星奖;获2022年第九届星际诗人奖(十佳华语诗人)。
Ai赏析:
《伞骨化千帆:神话叙事中的侨乡精神与集体记忆》
——析裘俊群《伞骨化千帆归岸》的神话建构与情感张力
一、神话母题的本土化重构
裘俊群以浙南青田县为地理坐标,将民间传说“纸伞渡江”与自然灾害、历史叙事熔于一炉,完成了对传统神话母题的创造性转化。故事中“伞骨化船”的核心意象,既延续了中国神话“点化万物”的思维模式(如《西游记》金箍棒化桥),又注入侨乡特有的“渡”文化——西都江的洪水与下南洋的浪潮形成隐喻双关,伞骨上的二十八星宿刻度更将个体神力升华为集体命运的导航。
二、三重叙事空间的交响
自然灾难的压迫感:开篇暴雨山洪的描写(“黑布压天”“建筑物倒塌”)以感官冲击渲染绝境,为神迹的出场铺就戏剧性舞台。
人性微光的闪烁:孕妇临产、孩童捡花等细节,在宏大叙事中嵌入生命温度,襁褓与伞骨花形成“传承”的象征闭环。
历史现实的暗线:官兵征船的设定,隐射历代移民面对的权力挤压;尾注提及民国移民南洋,更将神话与青田侨民史勾连,赋予传说真实的历史重量。
三、器物即神性的东方美学
庐山天书、七星淬骨、灵泉渗雨……器物被赋予超凡灵性,构成独特的“物叙事”。伞的意象尤为精妙:闭合时是寻常竹骨,展开即成北斗星图,暗合青田人“小器物承载大乾坤”的生存智慧——正如侨乡人撑一把伞跨江过海,在险境中辟出生路。
四、诗性语言的异域回声
旅居巴西的作者以跨文化视角重构本土神话,如“蓝花楹”这一南洋花卉的植入,既是台风过境的岭南风物印证,又为文本增添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而“战鼓声”“流星归位”等意象,在傩戏傩唱的民间性之外,更显史诗般的壮阔。
结语
《伞骨化千帆》最终超越传说本身,成为青田精神的图腾:裘承礼以伞为舟的壮举,恰似华侨以坚韧为楫的远航——在神话的漫天星斗下,每个伞骨刻度,都是一段渡海归来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