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经典教育理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现代脑科学研究是否具有一致性?
答:从脑科学的角度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揭示学习与思考的神经机制及其辩证关系:
1. “学而不思则罔”的神经机制:
当单纯接收信息而不进行深度思考时,大脑主要激活感觉皮层和海马体,形成的是浅层记忆。前额叶皮层(负责高阶思考)参与不足,导致知识难以形成有效的神经连接。研究表明,被动学习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保持活跃,信息仅停留在短期记忆阶段,容易被遗忘。这种学习方式缺乏突触可塑性改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期记忆。
2. “思而不学则殆”的神经基础:
过度思考而缺乏新信息输入时,大脑容易陷入重复性神经回路激活。前额叶皮层过度活跃而缺乏新刺激,可能导致认知资源耗竭,产生思维反刍现象,造成认知疲劳。
3. 学思结合的神经优势:
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学与思的交替进行。学习时海马体编码新信息,思考时前额叶皮层进行信息整合,这种交替促进大脑不同网络(执行控制网络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协同工作。研究发现,这种模式最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增强突触可塑性。
学思结合能优化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前者强化奖赏回路维持动机,后者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这种平衡避免了单纯学习导致的动机缺失或单纯思考带来的认知疲劳。脑科学研究表明,最佳学习策略应当交替进行信息输入(学)和内化加工(思),这符合大脑的自然信息处理规律。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特聘专家 范兆良校长)
作者简介:
范兆良:脑科学教育专家;“科学用脑 高效学习 健康成长”创始人
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执行董事长
现国培京师教育专家库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课堂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专家团特聘专家
衡水基础教育名师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多所高校特聘客座教授
带出了多位“科学用脑高效学习”金牌老师
把多所地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通过两三年时间打造成地方名校
把无数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送入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