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陶玉山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看完了这部书,心里满是忧伤。真的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懂你。
在细雨中呼喊,呼喊什么呢?应该是心里压抑很久的悲伤和难言的愤懑吧?正如书中所说,“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它讲述了一个6岁被生父送给他人,12岁养父自杀,养母出走,重回原生家庭后被视为“不祥之兆”;生父母不爱,亲兄弟不喜、最后考上大学的少年孙光林,在一次次被排挤孤立、却又一次次坚强站起、最终与生活和解的故事。整部书虽然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依然有看上去支离破碎的耐读且值得品味的好像诉不完的故事。真的是微小之处见真章。阅读完了,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余华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完全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够营造出一个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氛围或场景。整部书没有情绪的大肆渲染,只是冷静清晰的陈述,冷静得甚至有点残酷,有点压抑,却能让人阅读了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小说,更是关于人性、家庭和社会的反思之作。通过主人公不同年龄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好像有点明白了为什么“成长”二字连偏旁都没有。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你越害怕的,往往越会让你直接面对;你越想挽回那点不值钱的自尊,别人越会紧盯着你的那点短处弱点不放。所有的一切,只有你自己真正强大了,你才会有话语权,你的感受才会真正有意义。余华的文字如同细雨一般,细腻又绵长,渗透进读者的心田。书中的细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也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无奈。
这部小说被誉为“少年心灵成长史”,每个孤独者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复杂又细腻的人物关系,还有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冷酷无情、温暖与善良。不仅如此。作者不动声色一样的高超自然的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厚重和力度,让我们在阅读中时常忍不住为之赞叹。整个故事有着丰富的层次感和感染力。最大的感受则是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与心酸,世上也许什么都可以挑,就是家庭父母、弟兄姐妹不可以挑。是的,你的孤独,从来没有人感同身受。你不是缺少激情,你只是忘记了那些属于你自己的、你所拥有的激情。就像我们过日子是过以后,而不是以前。放下的越多,心越自在。
在主人公孙光林的童年里,没有感受到温暖,更不知道什么是水软山温,有的只是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无助。在成长的路上,他总是无人相伴,一直是孤独的。童年的孙光林感受不到亲情和友情,他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生命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每一个和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人都是路人过客。他们在他生命中穿梭而过,或有交集,或无交集。孙光林他曾经试图闯入他们的世界,融进他们的生活,却屡屡失败,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和自己渐行渐远,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性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
余华在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生活和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细细地描写了苦难,写出了人们被时代困顿、却无法挣脱命运枷锁的无力感。通过主人公孙光林的回忆,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看似简单、实则微妙复杂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呼喊;书写了一个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深陷于贫穷和暴力之中的孩子的过往。充分认识到了原生家庭的烙印,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让人由衷感叹到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的宿命。和惯常见到的朴实故事不一样,我们在这个故事情节里找寻自己,搜索认为的真实,在别人的故事里抒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从而悟到了人和人的故事注定不一样,又注定都一样。现实生活中,孤独的底色大致相同,但结果因人而异。不与孤独和解,就会被孤独毁灭。
这是一本回忆录,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的回忆录。通过碎片化的回忆形式,串起来书中的所有人物,给人一种新颖独特、妙不可言的印象。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忆原生家庭的父兄;第二部分回忆青春期;第三部分回忆祖父母;第四部分回忆养父母家庭。其中的主人公“我”孙光林,经历了从原生家庭到寄养家庭,再回到原生家庭;不靠谱的父辈,寄养家庭的悲喜交加,以及逼仄的青春……回忆自然会带着他自己的滤镜——雨的细密和呼喊的无反应,消散不去又让人感到无力无奈。仔细想想,“我”——孙光林的遭遇就是社会上好多人的遭遇:有着不怎么友好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够友善的经历;被欺负,被孤立,被冤枉,被欺骗……各种各样的经历遭遇冲击着我们的童年。尽管如此,我们总能在这些看上去足够糟糕的经历里,突然遇到那么一个人,就像一束光,给我们黑暗的生活带来一抹亮。就像寄居孙荡的孙光林遇到了国庆、刘小青,寄养家庭里更像父亲的王立强……
“叙述的方式决定了被叙述的故事的精彩程度。”余华的这部小说并非采用线性故事叙述,而是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法。时间和空间都被打碎,被无情地揉进了孙光林的每一段回忆里。书中描绘的家庭图景令人窒息,这个家,不是避风港,而是孙光林痛苦的根源。繁杂、跳跃的时间线没有不但让我们觉得思维混乱,反而认为有一种抽丝剥茧、逐渐接近真相的快感;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犹如就站在孙光林身边,与他一起感受那些经历。当小说的结尾,孙光林回到南门,响亮地说:“我要找孙广才”的时候,整部小说此刻完成了闭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圆圈,而这也似乎预示着书中的、现实中的所有人都将又一次开始全新的、无法逃避的循环往复的生活和故事……
在书中,关于回忆的描述,简洁明了,意味深长,写得真好。使得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留存着无数的往事的画面。它们有的比较完整,更多的则是一些零零碎碎、毫不相干的片段。因为我们不清楚时间过去了多久,记忆只是把最入心的一部分留下来了,却往往慢慢地遗忘了与其相关联的很多片段。当我们去回忆过往的时候,很容易不自觉地为那些回忆不起来的片段添油加醋,让自己本来已经模糊不清的那些片段变得清晰完整。可是,那些拼凑起来的回忆,真的就是那年那月那时那刻发生的那件事吗?我们自己其实也无解。在寡淡无味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靠回忆给自己加糖;我们会竭力回头看,使劲儿回忆起曾经和自己的生活有过交集的那些人的往事,去夸大粉饰和他们的交集,以求得到心理的平衡与慰藉。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细地写了苦难,写出了书中人物被那个特殊年代困顿,却无法挣脱命运枷锁的无力感。将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张力的生活片段不露声色地有机结合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与无奈。尤其是对回忆的精确把握拿捏以及寓悲伤于幽默中,喜剧之中又见悲剧的写作方式,让人叹服不已。它通过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书中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对亲情的复杂细致描绘,都让人自觉地陷入沉思。此外,孙光林的孤独是贯穿始终的基调。小说中的孤独感与求生意志并存,也让人对生命有了新的更深的感悟。
书里的人物并非非黑即白的,他们既可恶又可悲,既丑陋又鲜活。余华的文字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几乎可以闻到书页里透出来的泥土湿气。他如同一个旁观者,用口语化的语言将这里的人物和事件一股脑儿地展开,不加任何修饰,也没有丁点儿评论,让你看到原来人是这么复杂的。阅读完这部书后,我的感受就是挥之不尽的悲哀。很朴实的故事,很现实的悲剧。不管是从文中的“我”——孙光林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孙光平、苏宇以及“我”的父亲母亲、继父等等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我都会感受到面对遭遇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过他们遇到的那些不好的人和事,但是却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感受。在那么一瞬间,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一直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会在某一瞬间情绪失控。人好像是成年了之后,很多时候会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只能默默地承受,不能像孩子一样发泄哭闹,压抑久了,才会在某一瞬间爆发式崩溃,而最终却是与自己和解,与平凡的岁月友好相处。每一份痛苦,都是生活的淬炼。由此而言,孙光林在细雨中呼唤亲情、友情的模样,像极了在茫然无措中渴望温暖的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更可以从他的比喻之道中得到启示。凡是喜欢写作、或对写作有一定研究造诣的都知道,比喻是一种力量强大的修辞手法,它能够使得我们创作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吸引力与可读性更强。这个世界的扯淡荒诞,远超你的想象。这部书中的“雨”和“呼喊”这两个比喻暗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迷茫。细细的雨水无声地自天而降,就如人们面临的困境一样不可避免;而“呼喊”则象征着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和求助。这种贴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读者可以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感受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浮生如梦亦如烟,只记花开不记年。人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记忆。书也好,人也好,那些我们真正拥有的,是那份存留于我们脑海中的记忆。但即便是这份记忆,好多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一点点淡化、磨损、遗忘,如同没有发生。“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书中的这句痛定思痛觉醒的话不知唤醒了多少人,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又让多少人茅塞顿开、幡然醒悟,视为生活的座右铭。生活在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在选择生活。孤独是一种深度的自由,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坚强。最终孤独者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自己。我崇拜生命里的忠诚,喜欢岁月验证过的友情,敬仰与人为善的知己,更感恩生命中不离不弃的朋友。就像网上广泛流传的这句话一样:“我能接受这人世间所有的虚情假意,因为生活需要;但我不屑成为那样的人。”
孙光林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世态凉薄,人心不古。你不好欺负,才不会被人欺负。那我就选择在这凉薄里用自己的方式真情地活着,看花听鸟叫。我依旧会真诚待人,但不再报以希望。我宁愿做一个难以相处的人,也不想去讨好任何一个人。不管什么关系,都是相互的,只要你想陌生,我绝对不会挽留。我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唯一的处世之道就是你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你。如果有一天,我做的事让你不舒服了,你放心,肯定是你做的事先让我不舒服了。不是我变了,而是人心让我这样。有些事,是我愿意,而不是应该。永远喜欢简单又真诚的人,我从来不和差点意思的人周旋。不需要认同,不需要建议。一个人喝茶,喝的不是茶,而是独自一人的轻松,是繁华过后的宁静,是无拘无束的惬意,更是岁月蹉跎后的成熟。因为我知道并且懂得,一个全身上下充满阳光的人,注定是既温暖自己,又会温暖他人的人。
《在细雨中呼喊》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的回忆。“这是一个‘文化荒原’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的真实写照”。“在细雨中呼喊”的不只是“我”,而是我们所有未曾被听见过的内心,是生命的回声。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精读一本书,胜过粗读十本书。书要读透,而不要贪多、贪快,否则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学问深时意气平。读透的书,一定可以触发我们的许多灵感,让我们联想到更多的这部书之外的是什么,把一切学到的东西“化为己用”。由此,这部小说之所以一读再读,而且读的次数越多,越想重温再读一遍,只为在书中遇到更加真实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它让人在悲伤中看到希望与光芒,在绝望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更给人一种无论如何一定要努力活出自我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