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05》「飘舞的剑」(8603辑)

晨间寄语
习惯一词,源于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针对节日,老百姓有自己的讲究,结合季节,地里长的,便是容易的。中元节在这秋高气爽的天候里,许多供品属于秋熟作物。
记忆中的童年,外公外婆在神龛前供奉的祭品就有煮毛豆、煮玉米、秋梨之类。那个时候的人们,十分珍惜粮食,有颗粒归仓之说。但是供品一定要新鲜,是对先人的孝悌和尊重,行使了敬仰之后,还可以分发给家里的小孩子,乡俗称,吃供品吉利且乖。
我们暑假后期正置七月来临,恰能吃到这些供品。到了晚上,月朗星稀,外婆把毛豆拿来,我们围坐外婆身边,一边吃着毛豆,一边听外婆讲着神怪故事。其中一则,我至今还记得。故事也叫“龙门阵”:那个年代的物资匮乏,为了节约,摆龙门阵时不点灯,既不影响讲也不影响听。小伙伴们只专注地听,谁也没有看清有谁谁谁。听完故事各自去睡觉,第二天发现一凳边有一小堆毛豆没有嚼碎。这家老人说,这是昨晚上来听龙门阵的鬼吃的,因为鬼没有下巴,吃什么漏什么。
实际上,老百姓口里的鬼不尽都害人,它们也怕孤独。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趁着没有光亮,这个鬼变成小孩,挤进小孩堆里来听故事。故事的内容不重要,意在有时人不如“鬼”。它来了,听住户家的老人教孩子们如何行善积德、讲道理讲规矩、讲人生的长河、讲意义…。大道至简,无论如何作恶的人,死在那里,再也无法凶残歹毒,一切从死亡那一刻结束,人死罪归了。
老人们的故事里,中元节前,阴间一片乱轰轰,它们在阳间各有下家、各有嫡亲…,不求随时侍奉,既然到了它们的节日,前来寻求索取似乎应该,待节日里阳间的焚化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先人就是先人,懂得适可而止。实际上,其中寓意,也在教化所有的人得失相间、索求有度。
老祖宗顺沿下来的文化与传承,平凡而又深奥,如何领会,各自去……
新的一天,早安!
2025.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