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说古村镇之美
作者: 一凡 - 杭州

有古村六百余年,年久失修少有人问津,老旧破残稍作了些修葺,只是新的牌楼鲜艳夺目。
然而它是美的。犹画家手中的枯笔焦墨,古朴沧桑,大美若拙。以现代人以古为美的时尚,被网红打卡似乎是必须的,或可见刻意为之而不改其宗。

鳞次栉比的灰墙老屋、乌瓦黑檐,步移景异的小桥曲径、石阶窄巷、祠庙亭阁、奇石异树,曲折回环的街巷如同八卦,与现代城市的繁华亮丽有太大反差。
这反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古人精湛的雕作早已显得粗糙破败,建筑部件风蚀残缺,近乎荒芜寂寞的孤城野岛,油然而生出凄清苍凉之美。

若远观全貌,宛若一轴久藏的宋画徐徐展开。灰黄的底色,日积月累的濡染,数以百年时光的涂抹,合着现时阳光的投射,明暗错落,斑驳陆离。风雨时日打磨出久远年代的纵深感,古悠之极。
由此想到我国多地的古村镇的存在,如何才是更好的保护?完好的古村镇可能应是因循至今的原封留存,以斑斑驳驳的原始肌理,年代层次的丝丝毕现,一帧帧画面隐隐约约穿越时空的尘烟,展现非同一般的审美体念。

现大多古村古城镇,多半是搬迁原住引进啇铺,或扩充再造重修一番,有点高仿的意味。高仿的艺术修旧如旧,价值另有一说,而历史不容复制。
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脉络,时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给人思考和认知,意在汲取感悟和智慧,是对古建筑最好的审美见地。

究其内涵之美文化底蕴之丰厚,它应是美在族人文化的涵养。年代之间,处之盛衰,缘古的超然静穆,厚重而荒僻,叙说太多的往事。过眼云烟,物是人非,而文明的光芒风华依旧。
古村镇文化,即是中华古老的儒学、宗法、风水和生态的所在。崇尚孔孟礼教恪守严格家训,是精神的内敛。地域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是意境、构图、色调、工艺等体现出的至美的高度。

各地的古村落古城镇,湮没在历史的荒地僻野,如今被更多地发现和保护。建筑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粉墙格窗,及木雕石刻、园林设置布局,细腻精巧形貌传神的工艺,经岁月洗礼,审美价值与日俱增。

2025年8月27日

作者简介
一凡 本名张法荣,杭州人。喜欢文学、戏曲、音乐、旅游。为文涉材用体广泛,主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其文曲婉含蓄、清丽雅致,蕴含哲理情趣、人生感悟,深受读者喜爱。作品见各类媒体。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注册会员、杭州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8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