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与现在
作者/张秀杰 主播/雪花飞舞
来北京有些天了。受一位尊敬的学长启发,我决定去看卢沟桥。这不仅仅是因为卢沟桥与“七七事变”有关,还是因为我对桥上那些闻名遐迩的狮子向往已久。
卢沟桥与宛平城东西相对。是先进城还是先上桥? 站在城门口犹豫的时候,守城的安保小伙子给了我一个建议说:“阿姨,先去桥上吧,从桥上走过去,再走回来,然后进城,在城里转一圈,累了就找个小店吃点东西,再往回走"。说的也对!听从小伙子的建议,我先上了桥。
上桥还要走一段路,但是在城门口能看见引桥燕翅桥面旁巨大的石碑标牌上刻着的三个大字:卢沟桥。来到石碑标牌跟前,拍照留念必不可少。然后走旁门安检进去,这才算正正式上了桥。
虽然对于卢沟桥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可是当它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形态各异吸人眼球的狮子。本来来之前本来已经做好打算,把桥上的狮子一个不落的都拍下来,可是到了这里一看,这个愿望无法实现,狮子太多。介绍里说有501只,但这只是官方说法,还有民间传说,狮子超过了600只。 同在桥上参观的一位穿着迷彩服,背着音响边走边听歌的大哥看出了我的意图,跟我说:别查了,你没听说过“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吗?”因为据说:桥上那些大狮子且不说,就说小狮子吧,说不定就在哪只大狮子的背后、脚下、怀里、尾巴下边,或是两只大狮子的身体缝隙就藏着一只、两只甚至三四只小狮子。 另外,为了保护桥上这些千年神兽,桥头两边都立上了护栏,游客不能靠近,所以只好放弃原来的计划。但是桥头一侧碑亭里汉白玉《卢沟晓月》碑却十分显眼。其碑文这样介绍:“此碑为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背面乾隆阴刻作卢沟晓月诗,碑加(莲花座),高四点五二米,宽一点二七米,厚零点八四米,下方须弥座雕满纹饰,碑心两侧及四边均浮雕龙文图案。由此,《卢沟晓月》胜景闻名海内外”。桥的另一侧还保留有“乾隆重葺卢沟桥碑”,刻有乾隆御笔《重葺卢沟桥记》。详细记载了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后来碑亭已毁,现在只有台基、踏步和四周圆柱的榫眼。
据介绍:现在的卢沟桥是一九八六年北京政府又进行了修复的。只保留了桥中间一条原来的旧石条原貌,桥面两侧都用新石条铺成,桥的正中间有一书卷形纪念碑,上有碑文:“旧桥面遗址:卢沟桥修复工程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开工,一九八七年七月竣工。为了保存古迹,特将旧桥面石条保留一部分供参观……”桥两头有华表各一对。华表顶部有石兽各一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
卢沟桥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跨卢沟河(现在的永定河)而得名。它工程宏伟,艺术精湛,久负盛名。七百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记》曾称赞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其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查资料)。
我沿着桥的一侧数着那些几百年在桥上忠实的守护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狮子,心里不禁浮想联翩。桥两侧栏杆上五百多只的狮子们,其表情、大小、形状都截然不同,有的看上去似乎是一家三口,有的紧紧相拥似情侣,有的似母亲抱着孩子,看这仨母子:两个孩子,一个从妈妈的前胸下探出头,胆怯左顾右盼;另一个孩子则顽皮的爬在妈妈的身上,一只爪子按在妈妈的头上,而妈妈则歪头稍闭一只眼睛,似乎想摆脱孩子那只小爪的纠缠;这一对母子:妈妈坐在那里看着远方,孩子在妈妈的怀里用嘴叼着妈妈脖子上的铃铛玩耍;这一只:已经几乎看不出表情,因为它的脸上、身上布满了伤痕,它的鼻子和半边脸没有了、它的一只爪子没有了,但是它仍然顽强的坐在那里。这些因各种原因受伤的狮子,解放后政府给它修补了身体,还在它的周围搭建了护栏,新中国为它疗了伤,但是它的眼神里却留着当年的记忆。那是当年日寇的炮火留下的罪证!跟他们近距离接触,似乎感觉到了这些千年神兽的情绪里饱含了多重的喜怒哀乐!也不由得感叹:我们的先人能工巧匠,用它们的聪明才智,用他们的巧手,塑造了这些千百年来永不凋谢的艺术瑰宝。展现了我们的民族不朽的灿烂文化。这里有我们先人的智慧,更有他们的辛劳!不知道八十三年前,卢沟桥枪响的时候,那些被日寇的枪炮伤害的体无完肤的狮子们做过怎样的挣扎!但是,现在它们可以或全家、或携子孙每天都坐在桥上,跟人们一起享受着和平与浪漫!只有它们身上的累累伤痕可以为从前作证!
现在,这个秋天里桥下永定河里的水不是太多,但仍然有漂亮的金色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似乎在向狮子们频频招手致意,河的另一段,打桩机轰鸣,高高的塔吊旋转。此时,我也想和狮子们对话。分享它们惬意的心情!因为现在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桥上参观的游人们,都对这些百年神兽爱护有加。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那些 神兽,从桥上下来,然后扫码、量体温,我走进了宛平城。城门口的城墙上有宛平城的介绍:“宛平城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防御李自成进京,命御马太监武俊于公园1638年----公园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称“拱极城”。1928年12月宛平县衙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至今宛平城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现在的宛平城出奇的宁静,也许跟疫情有关吧。
小城不宽的街路两旁古建筑大都经过的修缮,有的显得很崭新。其实我来北京并不愿意去看那些高楼大厦。对这些古建筑是情有独钟的。来的不巧,因为是周一,所有有关的博物馆都关门休息。宛平城并不太大,站在宛平城的西门就能看见东门,沿着城里唯一一条主路向东门走,能看见一侧闭馆休息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
走到城中间休闲广场,我坐在凳子上休息了一会儿。旁边有几个大人领着孩子在广场上玩耍。肃静的宛平城里没有遇到门口安保说的合适的吃饭的地儿,因为疫情,有不少饭店还没开门,我只好往回返。城里唯一的一座用寺庙改成的学校正在放学,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欢笑声使寂静的古城有了生机。我站在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队伍里,能看见学校的大门上还原封不动的保留着“兴隆寺”的横额,只是在大门的一侧挂了“北京市卢沟桥第一小学”的牌子。
从宛平城出来,耳边又回响起那位穿迷彩服的大哥音响里放着的歌曲:“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抬头望去,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小小的卢沟桥和桥上那些喜怒哀乐的狮子们,静静地立在那里,见证着它们诞生以来北京城八百年的历史沧桑,荣辱兴衰,社会巨变。也仿佛是在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它们亲历的从前与现在……
20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