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外先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在云南曲靖沾益,有一位老人以纸笔为锄,以文化为田,默默耕耘数十载——他是郝正治,一位用生命书写滇东历史、用热忱守护珠江源文化的学者。《郝正治文集》三十七卷,仅是他毕生成就的一部分;跨越史学、文学、书法、设计、碑刻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才真正勾勒出他作为“文化守夜人”的完整形象。

浩卷长帙,系统构建滇文化体系
《郝正治文集》共37卷,是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从《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到《充军云南》,从《杨状元充军》到《珠江源览胜》,他从史学、小说、散文、方志、剧本甚至风水研究等多维度,系统梳理云南尤其是滇东地区的人文脉络。

郝正治不仅著书立说,更积极参与地方志修撰,主持《沾益州志》《翠峰志》等校注工作,并撰写大量碑记、展览文案与导游词,将学术研究落地为服务地方的文化实践。

走近讲坛,传播珠源文化的声音
郝正治早已不只是书斋中的学者。2002年,他走上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之后又多次参与《江河万里行》《云南讲坛》等节目,主讲“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宣威火腿名天下”等系列专题。他从珠江源头走向全国屏幕,成为推介滇文化的重要代言人。

笔墨山河,以书法与碑铭记事立言
郝正治的书法,是写在大地上的诗。从朗目山天王殿匾额,到友人婚庆题字,再到沾益区政府大楼的题名——“郝正治”三个字,不只落于纸上,更刻进城市的记忆。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所撰写的十七通碑记。《珠江第一县碑记》《重建潇湘桥碑记》《徐霞客探源碑记》等,不仅是文学与书法的结合,更是历史、地理、民俗的石刻档案,成为滇东山水间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匠心设计,塑造珠江源文化地标
郝正治还将文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由他主持设计的珠江源牌坊、西南第一坊、“天下第一罗盘”等,既承载传统文化符号,也具备现代旅游功能,强化了珠江源作为文明起点的象征意义。

诗影随心,流露文人本色
“龙飞三江腾仙境,我渡两盘悟禅机”——珠源禅寺这副楹联,出自他的手笔,气象宏大又禅意悠远。绝句《野竹林》则以竹喻人,托物言志,延续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

即便是随手拍摄的照片——“伞映红旗”“金沙江云影”“马雄山孤松”,虽不专业,却真挚动人,是一个文化人对他所热爱土地最深情的注视。
赤子之心,文化可鉴
郝正治很难被简单定义。他是作家、学者、书法家、设计师,更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与引路人。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建立起一个以珠江源为核心、以汉族入滇历史为脉络、以滇东风物为血肉的文化体系。

正如他在碑文中所写:“后世之治沾益者,当以史为鉴也。”而他,正是那个为我们留下这部“可鉴之史”的人——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山河之间、流传于人心深处。(本文图片由郝正治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