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疗法中感悟中医智慧
——萍乡市中医院实习记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24级中医骨伤3班 肖泓玉
七八月的萍乡,空气裹挟着盛夏的炎热肆虐不休。走进萍乡市中医院自然疗法推拿科,淡淡的艾草香与中药味交织弥漫,走廊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询问声。在这里,我身着白大褂跟着欧阳主任穿梭于诊室,或俯身观察患者穴位,或小心翼翼地调配中药,或专注地练习推拿手法。我时而低头记录要点,时而向患者轻声询问感受,满怀对中医传统疗法浓厚的兴趣与敬仰。难忘的实习时光紧张而忙碌,却令我感到特别充实,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比的快乐。
初入科室,三伏贴便成为我接触的首个核心疗法。治疗室里,欧阳主任专心致志地教我制作三伏贴药丸。他说这第一步是选药,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每味药都有它的妙用。只见他手法娴熟地将各种中药材按比例配好,放入药碾中反复研磨。"要碾到什么程度?"我好奇地问。"要碾成细腻的粉末,但又要保留一定的颗粒感,这样贴在皮肤上才既有药效又不会太刺激。"欧阳主任边说边示范。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长期哮喘前来贴敷,我们仔细听她倾诉症状,遇冷咳嗽,夜间加重……欧阳主任说她属于典型的'冬病'。欧阳主任指着患者的肺部区域说,"我们要贴肺俞、定喘、大椎这几个穴位。"他轻轻按压患者的背部,准确地找到穴位,"肖泓玉,你也来摸摸这个肺俞穴的位置。"
我小心翼翼地伸手触碰患者的背部,寻找按压穴位。"欧阳主任,我找到了,是不是这里?"我不确定地问。"再往下一点,对,就是这里。"老师纠正道,"贴穴位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要感受肌肉的凹陷和骨头的突起,每个患者的体型不同,穴位位置也会有微妙变化。"他小心翼翼地将药丸放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的时候要轻,但又要确保贴合紧密。"我不住地点头,牢记教导。欧阳主任的循循善诱让我跳出了课本上的理论框架,意识到中医治疗从来不是“千人一方”,而是对个体差异的细致考量。
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我穷追不舍诚心请教。"为什么选择这些穴位?"我不解地问。"肺俞调理肺脏,通络止痛;定喘止咳平喘;大椎振奋阳气。"欧阳主任解释道,"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现——同样的哮喘,因人而异,穴位组合也会调整。比如有的患者兼有脾虚,我们还会加上脾俞穴。"慢慢地我也懂得了“冬病夏治”并非抽象概念——那些小小的药丸,是中药药性与经络穴位的精准结合。
在中药房的学习,则让我对“药材”有了全新的认知。蜜麻黄和麻黄有什么区别?我取出一小包麻黄和一小包蜜麻黄,药典曰:麻黄性温,发汗解表力强,适合体质壮实的患者;蜜麻黄经过蜂蜜炮制,温性缓和,润肺止咳效果更好,适合体虚者。老人就要慎用生麻黄,因为可能会让老人心慌出汗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
"肖泓玉,来帮我扶着这个火罐。"早上九点,推拿科的治疗室里,欧阳主任正在为一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拔火罐治疗。我快步上前,双手稳稳地托住患者身上的火罐。老师说看这位老人家体质较弱,留10分钟就够了。欧阳主任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教我,火罐疗法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最让我难忘的是学习拔火罐的过程。刚开始我以为就是点火、扣罐那么简单。直到欧阳主任让我亲自操作,才发现其中的门道太多了。第一次独立为患者拔火罐时,我怕火烧到自己,也怕火伤害到患者,紧张得手心冒汗。"酒精棉球不能蘸太多,"欧阳主任在一旁指导,"你看,你蘸得太多了,容易滴下来烫伤患者。"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欧阳主任赶紧用湿毛巾敷在患者背上。
欧阳主任严肃地对我说,"火罐疗法虽然传统,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示范了正确的蘸取量——棉球只能湿润三分之一。"还有扣罐的力度和角度,"他继续讲解,"要快、准、稳,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负压。"我屏住呼吸,按照欧阳主任的指导操作,当看到火罐稳稳地吸附在患者背上时,我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哦,我终于学会了。
随着实习深入,我开始接触推拿治疗。推拿不是简单的按摩,欧阳主任告诉我,每一个手法都对应着特定的经络和穴位,力度、方向都有严格要求。"第一次为患者做推拿时,我用力过猛,患者皱起了眉头。“以患者耐受为度” 欧阳主任提醒道,"推拿的目的是疏通经络,不是比谁力气大。"
在练习推法时,我总是掌握不好力度。"手腕要放松,力量从肩部传导下来,"欧阳主任握住我的手示范,"想象你的手掌像一片羽毛,轻轻拂过但又带着一定的渗透力。"经过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要领。"看,现在你的手法柔和多了,"欧阳主任欣慰地说,"但还要注意节奏,推、揉、按要连贯自然。"
一次,一位颈椎病患者前来就诊,主诉头晕、手麻。"先触诊,"欧阳主任指导我,"感受颈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和颈椎的活动度。"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碰患者的颈椎,"医师,这里特别僵硬。""对,这是第4、5颈椎附近,"欧阳主任点头,"我们要重点处理这个区域。"在欧阳主任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最讲究'医者仁心'。"实习中期的一次病例讨论会上,欧阳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其他实习生说,"技术固然重要,但对患者的关怀同样不可或缺。"他讲起自己早年行医时遇到的一位老年患者,因为害怕针灸而拒绝治疗。"我没有强迫他,而是先和他聊天,了解他的顾虑,然后慢慢解释针灸的原理。"欧阳主任回忆道,"最后那位老人不仅接受了治疗,还成了我的'宣传员',介绍了很多病友来。"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起自己刚接触三伏贴时,曾因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有一次,我为了赶时间,贴敷动作有些粗暴,现在想来应该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后来,我开始刻意放慢操作速度,治疗前先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
八月底,我的实习即将结束。走出医院大门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中医院的房顶、亭子、树木和开阔的广场。回望这座熟悉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近两个月的实习,让我从一个只会背诵理论条文的学生,成长为能够独立操作多种传统疗法的准医生。我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三伏贴时的紧张,记得第一次拔火罐成功时的喜悦,更记得患者康复后那一声声真挚的感谢。
分享我的感悟,中医的智慧,不仅在于那些流传千年的疗法,更在于“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每一个穴位的选择,每一味药材的配备,每一次手法的运用,都是对“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践行;每一次手法的运用,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爱去实践。
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实习期间的点点滴滴:某月某日,火罐吸附力度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某月某日,茯苓与茯苓皮功效迥异,不可混用;某月某日,推拿力度要随患者呼吸节奏调整……这些细节,这些教诲,都成为了我未来行医路上的宝贵财富。
在萍乡市中医院的日子里,我不仅学会了各种传统疗法的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中医文化的核心精神——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对个体的尊重,以及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正如一位老中医所说:"中医看病,看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这种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正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智慧。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从一个“中医理论学习者”逐渐向“实践操作者”转变。做一个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人,我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也和所有医务者一样,拥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