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赏析解读王巧英诗词二首: 寒尽春生见真情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9月1日
王巧英社长的两首诗词,一为咏节气之变的《立春偶得》,一为寄望义子的《鹧鸪天》,虽题材各异,却共同展现了对生命节律的敏锐感知与人间真情的深切关怀。
(二)
《立春偶得》以二十字勾勒出冬春交替的微妙时刻。“山川寒未尽”起笔即点出余寒未消的客观现实,而“草木与时新”则暗含不可抗拒的生机。最妙在“料峭七分暖”一句——诗人以量化笔法将抽象的温度感知具体化,这“七分暖”既是生理感受,更是心理期待。结句“朝阳先得春”赋予朝阳以人格化的敏锐,仿佛它是春讯的首位感知者,实则寄托了诗人对春之将至的欢欣与期待。全诗在寒暖交织中捕捉立春特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精细把握。
转而《鹧鸪天·寄语旺旺(义子)》,则从自然之境转向人世情怀。上片以“我自真心无所求”开篇,奠定无私关爱之基调,连续用“上进品行优”、“和善性情好”、“图强佳德留”等词,多维度勾勒义子形象,体现长辈的殷殷期许。下片陡转“悲回首,难临头”,道出幼年丧父之痛,如无此跌宕,词意便失深度。“幸缘黄叔长相助”一句峰回路转,将苦难与救助并置,展现生活本身的辩证法则。末句“期盼功勤争一流”回归期许,完成情感上的闭环。
两作品虽形式各异,内在精神却相通。《立春偶得》于自然寒暖间见希望,《鹧鸪天》则在人生悲喜中显真情。诗人既能捕捉“七分暖”的春意微妙变化,又能体会“幼时丧父痛加愁”的人生艰辛,更能发现“朝阳先得春”的自然馈赠与“幸缘黄叔长相助”的人间温暖。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关照,使两作品形成奇妙对话:自然界的寒尽春生,恰似人世间的苦难与希望交替。
王巧英社长的诗词始终洋溢着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力量——她既承认“山川寒未尽”的现实,更相信“草木与时新”的必然;既直面“难临头”的人生困境,更坚信“长相助”的人间真情。这种在寒暖之间、悲欣之际保持希望与温情的态度,正是中华诗学“哀而不伤”传统的当代体现。
【附件】:
1
立春偶得
文/王巧英
山川寒未尽,草木与时新。
料峭七分暖,朝阳先得春。
2
鹧鸪天•寄语旺旺(义子)
文/王巧英
我自真心无所求,义儿上进品行优。童年和善性情好,少壮图强佳德留。
悲回首,难临头。幼时丧父痛加愁。幸缘黄叔长相助,期盼功勤争一流。
(二)诗作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3第1期同题和诗作品展播作品-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三)王巧英简介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8月写有两万三千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
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美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证书。8月,获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终身荣誉顾问(厚德载物,德艺双馨)—(2025年9月1日于银川)。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