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29
二、“三线军工精神”的内涵。“三线军工精神”,是百万“三线军工”战士在几十年的激情燃烧岁月中锤炼而成的。是他们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为新中国国防事业谱写的一曲壮丽的赞歌。
1.艰苦创业。当年他们初进“三线军工”建设的基地时,行无路,住无房,饮无水,宿无床。但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披星戴月,不分昼夜,修水渠,挖管道,筑路,架桥,打山洞,通电,通水建厂房。人拉肩扛运设备,干群同心谱华章。硬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了“四个当年”(当年设计,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并很快生产出符合“部颁标准”的军工产品。列装了部队,迅速增强了国防力量。
三、“三线军工精神”的特征 。“三线军工精神”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自发性。“三线军工精神”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精神灌输,也不是照搬、学习别人的经验,更不是由于强制压力而形成的。而是百万“三线军工”战士在艰难困苦的“三线军工”建设中,自发创造出来的。他形成于广大“三线军工”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也只有这种高度的政治觉悟,才能自觉产生出这种宝贵的“三线军工精神”。
2.融合性。“三线军工精神”与“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以及“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和“雷锋精神”等,一脉相承,高度融合。既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三线军工”的个性。由此融合在新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明里,必将成为我党,我国的传家之宝。
3,唯一性。“三线军工精神”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又有新中国空前绝后的唯一性。“三线军工精神”只能产生于新中国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曾有过,以后也不可能再有。它是历史的唯一,也是党和国家的唯一。因此更显难能可贵。
4.传承性。“三线军工精神”是百万“三线军工”战士历经近半个世纪,锤炼而成的建国建军的真经之一。他不但对当时凝聚“三线军工”队伍,壮大国防生产力量,起到了无可替代重要作用。对今后的党和国家建设,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三线军工精神”绝对不是一个政治花瓶,只能摆在那里好看,而应该世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
四、“三线军工精神”的形成。
1.国际形势的逼迫。当时,美帝,“苏修”(前苏联)和蒋匪帮等反动集团,对新中国的红色政权,一百个不顺眼,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仇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当时进行“三线军工”建设,是毛主席,党中央护国救民的英明决策。而做为每个新中国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在这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会毅然做出参加“三线军工”建设的选择。也都会在热情参加的“三线军工”建设中尽力而为,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因此,“三线军工精神”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产生,也是顺理成章。
2.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所造成。从新中国一成立,毛主席,党中央,就非常注重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教育,并注重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改造。持续不断的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革命传统的教育,并树立王进喜,陈永贵和雷锋等工农兵的光辉榜样,使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先进,个个比贡献,不为名,不为利,以为国为荣,以自私为耻的良好政治环境。因此,“三线军工精神”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三线军工”战士亲人们的大力支持,对“三线军工精神”的形成,功不可没。当时在一些军工战士家庭中,他们的老人和妻子从繁华的城市一起落户到荒无人烟的“三线军工”基地,他们不是“三线军工”人,享受不到“三线军工”的任何待遇,却要和“三线军工”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罪,但他们毫无怨言,不拖后腿。凡是有亲人参加“三线军工”建设的家庭,都以此为荣,宁愿自己在家吃苦受累,也绝不给亲人拖后腿。因此,使这支“三线军工”队伍,无任何后顾之忧。促进了“三线军工精神”的形成。
五、“三线军工精神”的伟大意义。
1.由于这种“三线军工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培养造就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耐劳,又甘于无私奉献,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钢铁“三线军工”队伍。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浩蕩铁流,筑起了钢铁长城,震慑了外敌,确保了国泰民安。
2.“三线军工”基地的战略部署,不仅规划安排了国防工业的生产,而且为逐步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平衡东西部经济协作,以及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军工精神”,以前曾起到了重大作用,以后也必将会在国防工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其重大作用。
3.“三线军工精神”是进行红色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永保红色江山的一个重大精神武器。讲好“三线军工精神”,传承和发挥好“三线军工精神”,将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但是党和国家需永远宣传弘扬的,也是我们每个“三线军工”战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线军工”英魂永在!
“三线军工”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李佃玉,195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市,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1969年在日照三庄区政府参加工作,1970年后,先后在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军工番号:九七六厂),国营民丰机械厂(军工番号:九三八一厂),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番号:第五八O五厂)以及日照市属企业工作,并担任过中层和厂级领导。2010年退休,现任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日照日报》老年记者团记者,《齐鲁晚报》壹点号终端记者。山东三线军工研究室和山东三线建设联谊会副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山东《军工文化研究》杂志副主编。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