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诺奖之镜,照创新之障。
20世纪70年代,卢化南先生已用《荒漠化向我们走来》预言生态危机,而今沙暴仍年年来袭;他计算的地球升温曲线,正被极端天气一一印证。这种“超前焦虑”,恰是科学精神最可贵的品质。
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历程,与卢化南全球考察的孤独身影何其相似——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主流视野之外。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山洞里研读狄拉克著作时,恐怕也预料不到耄耋之年会陷入舆论漩涡。这种“高层级人才狙击现象”,本质是惰性思维对异见的本能排斥。更为吊诡的是,某些耗费巨资的“国家级项目”,其成果转化率不及卢化南自费考察得出的推论。
当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吸引全球天才时,我们的保安却挡在试图交流的前沿科学家门外。这种错位,不仅是评价机制的荒诞,更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莫大讽刺。
元宝
20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