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老兵心中的家国回响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2025 年 9 月 3 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庆典。作为一名共和国的退老兵,我端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阅兵式。当镜头扫过长安街,看到那些熟悉的橄榄绿、听到激昂的军号声,我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更读懂了阅兵背后的深刻意义。
一、震撼:钢铁洪流中的传承
阅兵式上,徒步方队的官兵们步伐整齐如一人,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鼓点上。我注意到,排头的将军领队们虽已两鬓斑白,但身姿依然挺拔,眼神中透着当年的坚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服役时训练的场景:每天的队列训练,尤其是踢正步,脚掌磨出了血泡,膝盖肿得像馒头,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当时连长说:“军人的队列训练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精气神,是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如今,看着新一代军人接过接力棒,我知道,这种 “掉皮掉肉不掉队” 的血性,这种 “为荣誉而战” 的信念,从未在这支队伍中消失。
装备方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 “东风” 系列导弹到 “歼 - 20” 隐形战机,从 “99A” 主战坦克到重型核武器,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中国军队从 “小米加步枪” 到 “钢铁长城” 的蜕变见证。我想起刚入伍时,部队的130加农炮算是当时军队比较先进的,训练时炮弹都要省着用。如今,国产航母已驰骋大洋,隐形战机翱翔蓝天,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这个老兵由衷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终于有了捍卫和平抵御一切外来侵略的硬实力。
二、感动:细节中的家国情怀
阅兵式上有几个细节,让我特别动容。当镜头扫过出席阅兵观礼的抗战老兵,那些胸前挂满勋章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有的互相搀扶,但每个人都努力挺直腰板,向军旗敬礼。镜头扫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胸前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纪念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她的眼神中既有对战友的怀念,也有对和平的珍视。我想起自己退伍时,部队首长的退役赠言:参军入伍是荣誉,退役回乡亦光荣,军人到哪都要最优秀。 这些抗战老兵,就是活着的历史,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 “家国” 二字的重量。
三、思考:阅兵后的责任担当
阅兵式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场阅兵,既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宣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更不会忘记昨天的苦难。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深知和平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而是靠强大的国防和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新的时代,我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能
丢。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军人的纪律性、责任感和拼搏精神。
九三阅兵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军队的进步,更让我感受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老兵,我愿与所有退役军人一起,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民族,永远不会被打败;一个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国家,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