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35)——刀头舔蜜(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东汉永平初的一天,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询问,知为西方之佛。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国,去寻访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巧遇天竺僧人摄摩腾,就邀请他到中国。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们一行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明帝隆重接待,先将其安置于鸿胪寺,后又专门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此为中国国家设立僧寺之始。摄摩腾遂成为中国第一位沙门,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摄摩腾(?年-公元73年),亦称迦叶摩腾,能解大小乘经,以宣扬佛理为己任,经常四处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国的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正遇敌国入侵。摄摩腾舍生忘死,亲自出面调解,终使双方和好,他因此显名。
汉传《高僧传》将摄摩腾排列首位。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摄摩腾圆寂于白马寺,葬在寺内。墓前石碑上刻有“圣旨”、“敕赐”、“汉启道圆寂通摩腾大师墓”。
竺法兰(生卒年不详),皆为中天竺(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受邀来到中国,竺法兰本为天竺学者之师,自言能诵经论数万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国遇到的,受邀请后,却被佛徒挽留,后也辗转来到洛阳,与摄摩腾同住白马寺,在都城洛阳长期居住。圆寂于白马寺,世寿六十余,葬在寺内。墓碑立石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摄摩腾、竺法兰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在白马寺首先开始翻译佛经。他俩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法。
《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