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5年,是孟国泰从教42周年,42年来,他用激情与智慧书写了一页页令人瞩目的教育篇章。自1997年1月起,他开始全力以赴研究并推行“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前身),至今已28年。28年来,他矢志不渝、勇立潮头,创立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新实践,发表文章(含被解读、被报道的文章)两千余篇,著作、总编、出版教育图书千余种,演讲报告千余场,指导品牌学校建设五十余所……成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基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创始人、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今选《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孟国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新认知》(三),以飨读友。本篇文章从“文化”到“阅读”,从“真善美”到“万物教育”,从“做人做事做学问”到“认知角度”,从“学生”“学校”到“应试教育”,从“勤奋”再到“全力以赴”,他的一系列新认知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彰显了“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的魄力与担当。
十五、文化:从静态载体到动态生命
传统认知中,文化常被局限于书本、墙面、言语或展馆中的文字、图形与实物,成为静止的符号。而在孟国泰看来,文化是鲜活的生命存在:它是个体探索人生奥秘、追求信仰的风景线,是经群体共鸣而勃发的人文大景观;是创造者的里程碑,是从人文沃土中生长的参天大树。
他尤为强调文化的“化”字——单人旁加“七”,寓意人需打通“七窍”方能内化文化。“文化文化,有文要化,有文不化,会被笑话。”“文化需消化,否则食不化;文化需内化,否则表面化;文化需升华,否则会僵化;文化需外化,造福大中华。”文化由消化、内化,再到升华再外化,最终成为流动在言谈举止中的风景,“彰显在人人脸上的精气神,镌刻于人人心中的真善美”。个体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源头,人人绽放文化光芒,民族方能真正强大。
十六、阅读: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的延伸
传统认知中,阅读被局限于“读有字书”,将阅读的范围限定在文字载体之上。
孟国泰对阅读的重新认知,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内涵与外延:“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感,皆为阅读。”这一观点将阅读从文字延伸到了个体的所有感官对世间万物的感知与体验,使阅读成为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活动。
“读天读地读人间,读书读文读经典”,进一步概括了阅读的广阔范围,既包括传统的经典书籍文献,也包括天地万物与人间社会生活,使阅读成为个体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
十七、真善美:从“绝对褒义”到“和谐本质”的阐释
在传统认知中,“真善美”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褒义词,代表着人类追求的至高品质。
孟国泰对真善美的认知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认为“真、善、美是一组中性词。其褒义词是:和真、和善、和美;反义词是:伪真、伪善、伪美。和真、和善、和美,才是真正的真、善、美”。这一观点突破了对真善美的表面化理解,揭示了其本质在于“和谐”。
“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是人生最大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这一论断将真善美的内涵从个体品质拓展到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强调了和谐在人生价值中的核心地位。
十八、万物教育:从“有限资源”到“无限师资”的拓展
传统认知中,教育资源往往局限于教材、课堂、生活等有限范围。
孟国泰提出“天地万物皆为我师。实施‘万物教育’势在必行”,将教育资源的范围无限拓展。“关注万物,热爱万物,赞美万物,保护万物”,引导学生以敬畏之心对待天地万物;“拜万物为师,向万物学习”,让学生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社会中的一事一物中汲取智慧;“接受天地万物的滋养,成为天地万物的精灵”,则强调了个体与天地万物的共生共荣关系,使教育回归到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中。
十九、做人做事做学问:从“先后顺序”到“三位一体”的融合
传统认知中,“先做人,再做事;先做人,再做学问”的观点根深蒂固,将做人与做事、做学问割裂开来,强调先后顺序。
孟国泰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认知:“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位一体,不分先后。”他认为“学习是做人的基础,做人是学习的大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做人,还是先做事(学问)?我再一次强调,做事(做学问)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连事情(学问)都做不好的人,也是做不好人的。若把做人与做事(做学问)分个谁先谁后,往往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人生的错乱”。这一观点打破了做人与做事、做学问之间的人为界限,强调了三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机统一。
二十、认知角度:从“经验积累”到“角度格局”的转变
传统认知中,人生经历、成功经验、学历文凭被视为宝贵的财富,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孟国泰则强调“人生在世,角度很重要!”他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论断:“角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活路决定人生。”这一认知将个体的视角与态度置于核心位置,认为其对人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认知一变,就有新思路;格局一变,就有新人生”,强调了认知升级与格局拓展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站得太低,灌木也是望天树;靠得太近,蚂蚁也是长颈鹿。月球上面看地球,地球还算是个球;银河上面看地球,地球根本不算球;连地球都不算球,人那点事算什么?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说明,看待问题的角度与高度不同,得到的认知也会截然不同,同时也肯定了个体的独特价值。
他指出,“许多人因观念陈旧,认知所限,定势所绊,往往会作茧自缚。他们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视野格局,找到新思路,才能破茧成蝶!”,强调了转变认知对个体突破自我、实现成长的重要性。
二十一、学生:从“学习者”到“生存者、生活者、生长者”
传统认知将学生简单定义为“在教室、家里、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人”,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孟国泰则赋予“学生”三重鲜活内涵:“学会生存”是根基,不会立足于世,便枉为学生;“学会生活”是底色,不懂品味人生,便是白活;“学会生长”是内核,不能持续进步,便白来世上。
这三重“学会”直指教育核心——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不应只传授知识,更要教会人应对生存挑战、感受生活美好、保持成长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人生旅程中不断丰盈自我。
二十二、学校:从“教育场所”到“学笑之地”
传统观念中,学校是“老师培养人,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常与严肃、纪律、苦读、苦学、苦拼绑定。孟国泰却提出颠覆性观点:“学校是学笑的地方”。学生不会笑,便不是好学校。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获得快乐与幸福,而会笑、能笑、善笑,正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学校应是滋养心灵的乐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在成长中收获喜悦,用笑声印证教育的温度与价值。
二十三、应试教育:从“题海套路”到“素养考查”
应试教育在传统认知中常与“题海、套路、考试机器”挂钩,沦为分数的附庸。孟国泰则为其注入新内涵:应试应的是“混合运算”,考验的是规则意识;应的是“将进酒”,丈量的是人文情怀;应的是“牛顿三定律”,锤炼的是科学思维。
这一认知让应试回归教育本质——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套路。它重新定义了“考试”的意义,让分数成为素养的自然呈现,而非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十四、课改:不止于课程的深层变革
提到课改,传统认知多将其等同于课程改革,聚焦于教学内容的调整。但事实上,课改是一场由内而外、多维度的系统变革,核心始于“人”的转变。
首先是“人改”,这是课改的根基。教育者需转变角度与认知,跳出固有思维;调整站位与思路,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最终实现教育思想的革新。其次是“教改”,打破自上而下的“一刀切”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设计,让教育更贴合每个学生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才逐步推进课程、课堂与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上,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聚焦“核心素养”,层层递进;课堂上,从传统班级授课制,逐步探索小组、对子授课制,最终追求个性化的个体授课制;学习上,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的“合作学习”,再到“做中学”,最终实现“做即学”的深度融合。
这场多维度的课改,本质是为了让教育更顺应人的成长规律,培养更具适应力与创造力的个体。
二十五、勤奋:从“盲目付出”到“智慧行动”的升华
传统认知中,“勤奋出天才。天道酬勤”的观念深入人心,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勤奋的方式与方向。
孟国泰对勤奋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其分为“愚勤”与“智勤”:“愚勤,是没方向、没方式、没方法的勤;智勤,是有方向、有方式、有方法的勤。”他提出“天道酬智勤”,认为只有有方向、有方法的勤奋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智勤出天才,愚勤出蠢才”,明确指出了智勤与愚勤的不同结果。他还对经典名句进行了创新改编:“书山有路智勤为径,学海无涯智乐作舟”(改编自韩愈),强调了智勤与乐学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智勤一日,可得一夜安眠;智勤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改编自达·芬奇),突出了智勤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业精于智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改编自韩愈),则将智勤与思考结合起来,强调了智慧勤奋与理性思考对事业成功的关键作用。
二十六、全力以赴:从“尽力而为”到“整合资源”的拓展
传统认知中,“全力以赴”被理解为“使出吃奶的劲头”,强调的是个体的努力程度。
孟国泰对“全力以赴”的重新认知,赋予了其更丰富的内涵:“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这一认知将全力以赴从单纯的努力付出拓展到了方法创新与资源整合的层面,强调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不仅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要积极寻找方法、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为此,孟国泰经常讲一个故事:面对一块硕大的石头,爸爸对六岁的孩子:孩子,你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搬动这块石头。结果这个小孩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没有搬动这个石头,就说:爸爸骗人!我都全力以赴了,还是没搬动啊!爸爸说:你根本就没有全力以赴。全力以赴的含义有三个,第一是“竭尽全力”。是的,你已经拿出吃奶的力气来了,但是这还不是全力以赴。第二是“想尽办法”。你想过车拉吗?你想过利用杠杆原理吗?你没有想过吧!第三是“用尽资源”。爸爸我就是你的资源,你请求过我帮你了吗?你请求过周围的爷爷奶奶,小朋友们一起来帮你了吗?你都没有呀!所以你没有全力以赴呀!所以,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全力以赴的含义是: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
“我首先看重的就是用尽个体的资源。个体有什么资源呀?眼睛,是我的资源,鼻子、耳朵、嘴巴、大脑、四肢,我身上的各个部位,全部都是我的资源。你用尽资源了吗?第二个资源是对子,你用了对子的资源了吗?第三个是小组,你用了小组的资源了吗?第四个是班级你用了班级的资源了吗?第五个是老师,你用了老师的资源了吗?然后是学校,是社区,是社会,是天地万物,这些资源您都用尽了吗?还有现在的各种交通工具、多媒体、人工智能、人机对话,等等,你都用尽了吗?”
“一个人只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就能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获得快乐与幸福”,指出了全力以赴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任何教育者只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则强调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全力以赴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国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新认知,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从个体的自教自育到课堂形态的重构,从知识价值的定位到人性的深刻解读,都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发展。这一系列新认知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与思路,更彰显了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的教育家精神。它们不仅关乎理念的转变,更指引着教育向培养完整的人、成就幸福人生的本质回归,推动教育真正“换新天”。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我们需要以这些新认知为指引,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用“为有创新多壮志”的激情与智慧,真正实现“敢叫教育换新天”的宏伟目标,培养出更多拥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优秀人才。
作者:郭丽(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