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坛大伽刘益善
散文两篇
走在陈怀民路上
首发《长江日报》
◎ 刘益善
晴空丽日,朗朗乾坤,我仰首向天,有雄鹰穿蓝天擦白云而过。家国安宁,山河无恙,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此刻,我徜徉在汉口长约600米的陈怀民路上,心中满是虔诚与敬意。我来此祭奠陈怀民先烈,也希望更多人铭记这位英雄,让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陈怀民,这位令人敬仰的空军英雄,1916年12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白莲巷,1936年从航校毕业后,被编入空军第4大队任少尉飞行员,从此开启了保家卫国的蓝天征程。他驾机参加过保卫华北、上海和南京的空战,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击落击伤多架敌机,是一位有着3年驾龄和辉煌战绩的英勇飞行员。
让我们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派飞机多次飞临中国城市上空轰炸,残杀无辜平民。中国空军与日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空战。
1937年8月14日,在杭州上空,中日空军交战,日本飞行员未料到遭遇抵抗,随后撤离。同年9月19日,南京遭受日机空袭,兵工厂及民居受损严重,众多百姓伤亡,流离失所。数十架中国飞机从南京起飞迎战。这次作战中,陈怀民驾着战机在空中迎战4架敌机,成功击落两架后,自身飞机受损并急速下降。为保全战机,陈怀民滑翔迫降,但飞机撞树,陈怀民被甩出座舱,身受重伤。当地乡民迅速救援,陈怀民后来被送往南京中央医院治疗,并于1938年1月康复归队。因为重伤,陈怀民本来要被调入航校当教官,但他一腔热血报国,强烈要求重返蓝天。他说:“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出来就没有想着回去。”他还对家里人说:“我常与日机在空中作战,打仗就有牺牲,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飞机被日机击落,如果真的出现了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我是为国家和广大老百姓而死,死得有价值。如果我牺牲了,切望父母节哀,也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继续投身抗日,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8年4月10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山东台儿庄交战。为支援地面部队,陈怀民又多次参加空战。在山东峄县上空,他遭多架敌机围攻。在绝境中,他驾机撞击敌机。结果,敌机被毁,而他成功跳伞,未受伤害。4月中旬,在山东归德上空,陈怀民与敌机进行战斗,连续击落3架敌机。在与第4架敌机交锋时,其机翼受损变形,无法继续战斗。随后,他驾驶受损飞机滑翔下降,其间右腿受伤。最终,他凭借高超驾驶技术使飞机安全降落在机场。
1938年4月29日,这一天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侵华日军想以一场轰炸残杀中国人民当作礼物献给天皇。侵华日军司令部选择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作为轰炸目标,这天下午2时30分,日本海军航空队出动了36架重型轰炸机,在1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从安徽起飞,向武汉扑来。中国空军第3、第4、第5大队的19架驱逐机升空拦截,和日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陈怀民驾驶着一架伊—16战斗机,和战友们一起义无反顾地冲向敌机。他们在空中翻滚,在蓝天周旋。抓住战机,果断射击,灵活反转,迎头咬尾,只求打击敌人,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陈怀民当时抓住敌机的一个破绽,拦腰一记机炮射击,敌机中弹,冒着一团黑烟坠落。接着,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想绕过迎上来的敌机,准备再去咬住另一架敌机,但来不及了,他遭到5架敌机的包围。敌机开火了,陈怀民的伊—16战斗机多处中弹,油箱中弹起火,他的胸部也中弹受伤。陈怀民此时可以选择弃机跳伞,或许有生还的机会。但他选择了驾驶战机倒扣翻转180度,咬住了尾随他的敌机,冲撞过去,惊慌的敌机躲避不及,两机当即在空中爆炸。陈怀民被弹出座舱,身上的降落伞被炮火引燃,他从3000米的高空坠落到滚滚的长江之中。
被陈怀民撞落的飞机,驾驶员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王牌飞行员高桥宪一,他曾被日军军方称为“红武士”。这个不可一世的“武士”终被中国人民的英雄击落在武汉的上空。
这是一场举世闻名的空战,在日本天皇生日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给侵略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世界空战史上,陈怀民成了首位驾机撞击敌机的飞行员。空战之后,中国报纸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38年4月30日报道了这一场壮烈空战。
陈怀民牺牲时,离22岁还差7个月零26天。
空战之后,中国空军和武汉各界以及武汉的百姓立即组织救援,各处搜索,但没有找到陈怀民,人们多么希望出现奇迹,多么希望他还能活着啊!一天找不到陈怀民,这个希望就还在,人们想,他掉入长江,没有死,被江水冲到下游,或者被渔民救了,被下游的老百姓救到家里去养伤了。人们没有放弃寻找,沿着长江两岸朝下游找,每个村庄都打听,但是没有奇迹出现。
一个月过去了,6月的一天,有个渔夫一早背着渔网来到江边,准备上渔船打鱼。他在蒙蒙的晨光里,看到江上有一具浮着的尸体。这个渔民也是参加过寻找陈怀民的,他看到尸体时,心里一紧,赶紧下到水里,把尸体托到岸上。当他第一眼看到飞行服,他知道他找到谁了,又看到手腕上有一块表,表背后刻有三个字:陈怀民。
英雄的遗体找到了,武汉的大报小报都登出这悲痛的消息,立即又引起了民众的一片恸哭,陈怀民壮烈殉国了,为保卫武汉牺牲了。武汉的大街小巷满是民众燃烧的祭奠纸钱和流泪的香烛。
1938年6月5日,国民政府在汉口为陈怀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各地有2万多人前来致祭,各界人士纷纷送来花圈和挽联。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汉办事处,为英雄陈怀民敬献了花圈和横幅,挽联和横幅上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
陈怀民烈士的遗体在追悼会后,安葬在武汉青山。1953年,又由人民政府迁至武汉石门峰文化名人公园内的中国抗日空军烈士墓园。2012年,中国抗日空军烈士墓园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怀民牺牲后,他的母亲因为悲痛,哭瞎了一双眼睛。陈怀民的父亲曾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员,参加过民主革命,他以儿子的壮举为傲。
最令人感动和痛心的是陈怀民的未婚妻王璐璐,她是1935年陈怀民随航校篮球队到浙江大学比赛时认识的。王璐璐是银行家的女儿,和陈怀民有着相同的信念,两人商定,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后再结婚。陈怀民落入长江失踪,王璐璐天天到长江边寻找,坐在江边等着心爱的人回来。在陈怀民失踪22天后,王璐璐绝望了,她穿上陈怀民给她买的旗袍,跳入了滚滚的长江,以身殉情。人们在陈怀民和王璐璐两人的遗物中,看到了一只瓷水壶,上面刻着:“1936年璐璐送怀民兄”,还有一条镶嵌着空军徽章的精美项链,这是他们互送的定情信物。
我徜徉在陈怀民路上,这条路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东北段东南侧,原名南小路,为日租界。抗战胜利后改名为陈怀民路,把日租界收回来,把这里的路以抗日英雄命名,其意自显。陈怀民,一位22岁为保卫人民保卫国土而献身的英雄,武汉人民用一条路,来纪念他的事迹,武汉的石门峰陵园,安葬他的英灵,而他的名字,会永远永远刻在人民的心中。
我行走在陈怀民路上,眼前出现了80多年前武汉上空的那一道闪光、那一团火球。我想,那是中国人民的抗敌之火,那是英雄不死的灵魂闪光。
陈怀民路在武汉市的江岸区,我在这条路附近还看见了郝梦龄路、张自忠路和刘家麒路,这四条路都是因纪念抗日英雄而命名的。郝梦龄将军1937年在山西忻口会战中,亲率官兵与日军血战5天5夜,最终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与日军血战而牺牲;刘家麒是武汉籍将军,1937年在山西忻口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10月16日战死。四条路紧连中山大道,它们通向的一个共同的路口是胜利街。
漆少川与“扒墙王”
(首发《天津日报》)
◎刘益善
从湖北的抗战史料中,读到一位老领导名叫漆少川,他在鄂东组建抗日游击挺进队,是打响鄂东抗日第一枪的人。在记述漆少川的文字中,提到了一个人物,大家都叫他“扒墙王”,他没有真实的名字,但有关他的一段记载,令我念念不忘。
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漆少川任第五大队三中队队长。有一次,三中队在敌后费尽气力,筹集到了一批银元和药品,存放在军阀萧耀南在黄冈的旧居里。这个旧居高墙大院,门口还有哨兵站岗,很是安全。但就在这天夜里,银元和药品却被人盗走了。游击队派人四处侦察,很快就把这个人抓住了,银元和药品也找回来了。
这个人被带到漆少川面前,此人三十来岁,穿着一件破烂长衫,由于长期没有洗过,已经变得皱皱、旧旧的。漆少川问他:“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颤颤巍巍地回答:“长官,我没有名字。”漆少川又问:“你是哪里人?”那人说了一个村名,是漆少川老家团风县的一个村子,漆少川知道,那里住的都是穷苦人家。
漆少川叫人给那人松了绑,让他坐下,还拿了衣服给他换上,并嘱咐炊事班煮了一碗面条让他吃。在那人吃面条时,漆少川便同他聊天。那人姓王,自幼学做砌匠,别人都叫他“砖头”。“砖头”后来被抓壮丁当了兵,逃出后又被抓住关进了监牢。他扒墙洞从监狱里逃了出来,之后便四处流浪。他因为从小学砌匠,去世的师傅教了他一个绝招:扒墙拆砖。师傅告诉他,这招只可保命逃生,不可害人。他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偶尔偷一些富人家的钱财活命。他看萧家高墙大院,是个富人家,便扒墙进去偷盗。他拿了银元后,看到旁边还有个纸箱子,就顺手拿走了,不知道那是药品。
他吃面条时,漆少川对他讲了新四军抗日的事情,讲了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的道理。那人听完放下饭碗,跪到漆少川的面前说:“长官,我长到三十多岁都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我错拿了新四军的东西,我有罪。我也是穷人,我也想参加新四军打鬼子。”
漆少川拉起他说:“你不知情,知错就改,很好!我们欢迎你加入新四军!”
在新四军的游击队里,他被人叫做“王砖头”。
日军从武汉到黄州、团风的公路上,有一个军事据点叫宋家墙,也是一个小镇子。日军的碉堡就建在小镇的制高点上,四周挖了一道五六尺宽的壕沟,蓄了一丈多深的水,岸上围了一圈铁丝网,只留一座吊桥作为进出口。据点里,驻扎有12个人的鬼子分队,配备了机枪、掷弹筒和长短枪等武器。据点里的鬼子经常出来,到四乡祸害老百姓,老百姓都希望新四军把这个据点拔掉。漆少川也决心打掉这个据点,他精心地谋划着,决定巧用“王砖头”的特长,来打这场袭击战。
1939年,刚刚过完年,时值2月的一天晚上,雨点夹着冰雹雪花,伴随着北风刷刷地洒向大地。宋家墙碉堡里的日军本来就十分骄狂,碰上这样的天气更是毫无顾忌,天刚黑就紧闭碉堡大门,连平常设在大门外的岗哨也撤了。
漆少川带领着队伍悄悄至宋家墙日军据点北边的山包上隐蔽,安排两个排的战士埋伏在据点前的护林岗,准备阻敌援军,又布置一个排埋伏在壕沟边,掩护潜入据点的战友。漆少川自己领着“王砖头”和班长周强及几个战士,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宋家墙据点外。漆少川吩咐战士把带来的几床棉絮,铺在壕沟里的水面上,他们从棉絮上轻涉过去,上岸后再把棉絮捞起来搭到铁丝网上,踩着棉絮翻过铁丝网,摸到碉堡脚下。
漆少川低声对“王砖头”说:“现在就看你的了,不要慌张。”
“王砖头”说:“队长放心,一定完成任务。”
“王砖头”伏在碉堡脚下,摸索着碉堡的底墙,在黑暗中摸准了碉墙的缝隙,然后,他不慌不忙地从裤腰里,摸出一根三寸长的铁钉,那铁钉锐利轻巧,他手握铁钉撬进墙砖的缝隙,一阵刺刺的微小声音响起,那声音像一阵风吹过,又像天上正下着的雪花落地声。待声音停止之后,他再摸着砖头左转右扳,动作敏捷又无声响。眨眼的工夫,一大块青砖被扒了出来,随后又一大块青砖被扒了出来,当第四块青砖被扒出来之后,碉堡上出现了一个足以让人钻进去的洞窟。
漆少川下令:“进!”他领着“王砖头”、周强和几个战士,迅速通过洞窟钻进了碉堡。进入碉堡后,漆少川从一层看到鬼子正在二层喧闹,他们便蹑手蹑脚地登梯上楼,只见鬼子们有的在喝酒,有的围在一张方桌前,桌上放着抢来的烟、酒、花生、糕点,还有银元、儿童颈上戴的银项圈、妇女戴的银簪头、玉镯等物品,正在吵闹着分赃。周强立即甩过去两捆手榴弹,只听“轰隆”“轰隆”两声巨响,鬼子兵被炸得哭爹喊娘。漆少川和“王砖头”来到碉堡门口放下吊桥,埋伏在壕沟边的战士们冲进碉堡,一举消灭了剩下的鬼子。
宋家墙据点被拔掉了,此战共歼灭一个分队的鬼子兵,缴获机枪、长短枪、掷弹筒等武器,灭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鄂东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砖头”从此被战友们叫作“扒墙王”。
刘益善, 1950年12月生于武汉江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600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