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骨忠魂铸丰碑 (三)
作者 栾武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兴山(鹤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旗帜下,积极响应“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一致抗战”的号召,纷纷加入抗日救国运动,给予抗日队伍精神上、物资上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成为抗日队伍的坚强后盾。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惊恐万分。从1937年11月开始,日本侵略者集中兵力2.5万人,对抗日武装进行“三江大讨伐”,企图“驱于一隅”,实现“聚而歼之”的罪恶目的。同时,日本宪兵队对地下党群组织实施“大搜捕”,治安部还强行“并屯合村”。据日伪资料记载:仅1938年1--4月,日伪军警就出动299次,与抗日联军交战就多达123次。这就使抗日联军遭到严重损失,抗日游击区不断缩小,抗日联军处境十分艰难,北满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面对极端严峻的对敌斗争的形势,1938年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抗日联军分批西征,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到黑嫩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从1938年5月至12月底,抗联队伍先后分三批,共1000多人,从萝北老等山抗联基地出发,冒着酷寒,披荆斩棘,忍饥挨饿,行程千余里,最后在海伦会师,保存了北满抗联队伍的主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重大任务。
就是在这次艰苦卓绝的西征过程中,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写下了那首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抗联战歌——《露营之歌》。至今,我还背诵得下来这首歌的第四段:“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是抗日联军团结抗战、血战到底的战斗号角,也是抗联战士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的铮铮誓言。
2005年8月,我是在鹤岗市图书馆那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看到这首歌曲的。当时,我就在想,在1938年的冬天,抗联战士无处栖身,只能露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而在最寒冷的冬季,大小兴安岭的夜晚都是在零下四五十度,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令人断指裂肤。这是抗联战士最难熬的季节。可以这样说,抗联战士所面对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日伪军警的围、追、堵、截,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而最让人敬佩的是,我们的抗联战士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坚定地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而支撑起他们坚定的抗敌决心的,则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不怕牺牲、团结御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
在抗日联军主力西征之后,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五师在师长刘振声的带领下,继续留在萝北、绥滨一带,坚持抗日斗争,牵制日军,掩护主力部队西征。陈芳钧、马克正领导的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则一直转战在宝泉岭一带,坚持对敌斗争。
而为了谋求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和寻求苏联军事援助,早在1937年冬,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代表,赴苏联联络。没想到的是,赵尚志到达苏联后,即被苏联无故羁押长达18个月。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要职。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赵尚志曾经三次被捕入狱,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他仍然始终如一的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忠诚不渝。他曾经说过:“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抗日的战场上。”赵尚志是一位抗敌猛将,在白山黑水、梧桐河流域都留下了他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誓死抗倭的英雄足迹。袭击乌拉嘎、夜袭测量队、攻打兴山(鹤岗)矿山…… 在萝北的深山密林中,赵尚志创造了许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光辉战例。当年,《救国时报》曾多次报道赵尚志的战绩。而敌伪政权却哀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并以“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皮肉一两银”重金悬赏,捉拿赵尚志。
其实,早在1938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同合众社记者王公达的谈话中就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主播简介 :灵感,现任北京运河情文化传媒中心轮值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签约主播。企业退休干部,喜爱诵读和文学,市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多家平台主播。愿用有声的文字传递正能量和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