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关春晖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272100
摘要:本文聚焦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分析数字化带来的拓展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资源等机遇,阐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体验式、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创新模式的思路,剖析面临的数字鸿沟、技术应用与人才短缺等挑战,提出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与培养专业人才等应对策略,为推动群众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群众文化服务;创新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群众文化服务也不例外。传统的群众文化服务模式在覆盖范围、资源供给、互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群众文化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研究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对于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质量、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为群众文化服务带来的机遇
2.1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群众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渠道。以往依赖线下场馆、活动等传统传播方式,受众范围有限,而如今借助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化手段,群众文化服务能够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文化活动信息、文艺作品等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让更多群众能够便捷地获取,极大地扩大了群众文化的影响力。
2.2 丰富文化资源供给
数字化使得文化资源的存储、整理和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各类文化机构可以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学术资料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庞大的数字文化资源库。这些资源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群众文化服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群众不再局限于本地文化资源,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优秀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
2.3 增强群众互动体验
数字化平台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群众可以通过在线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表达对文化作品和活动的看法,与创作者、组织者以及其他群众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一些数字化文化服务还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群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虚拟展览、沉浸式演出等,增强了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创新模式构建
3.1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是群众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利用线上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推广、资源共享、在线培训等服务,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另一方面,结合线下文化场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举办实体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讲座等,为群众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提升群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3.2 互动体验式服务模式
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互动体验式群众文化服务模式。借助 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如虚拟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群众可以自主探索文化内容,参与互动游戏、模拟创作等活动,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激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3.3 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群众的文化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根据分析结果,为不同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推荐,如个性化的文化活动推送、文化资源定制等。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
4.1 数字鸿沟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数字素养差异,导致数字鸿沟现象。一些偏远地区群众、老年群体等可能由于缺乏网络设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充分享受数字化群众文化服务,影响了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4.2 技术应用与人才短缺
数字化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技术人才。然而,部分文化机构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技术设备落后、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既懂文化业务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限制了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4.3 文化内容质量与版权问题
在数字化环境下,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速度加快,但也存在文化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低质量、低俗的文化内容充斥网络,影响群众文化体验。此外,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面临挑战,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文化创作者的积极性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应对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创新挑战的策略
5.1 缩小数字鸿沟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开展数字素养培训活动,针对老年群体、弱势群体等,提供数字技术应用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提升数字素养,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数字化群众文化服务。
5.2 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与培养专业人才
文化机构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设备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系统,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探索适合群众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方案。同时,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在职人员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化群众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5.3 保障文化内容质量与加强版权保护
建立健全文化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数字化文化内容的筛选和审核,确保传播的文化内容积极健康、高质量。鼓励文化创作者生产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加强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版权意识。文化机构和平台要加强版权管理,建立规范的版权使用流程,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结论
数字化为群众文化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体验式、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然而,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数字鸿沟、技术与人才短缺、文化内容质量与版权等诸多挑战。通过采取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与培养专业人才、保障文化内容质量与加强版权保护等应对策略,能够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服务创新持续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张强. 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 参花, 2025, (08): 123-125.
[2]苏真真. 数字化技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推广[J]. 参花, 2025, (08): 162-164.
[3]余婷. 数字化“把脉”农村群众文化[J]. 文化产业, 2025, (06):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