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珍《海天诗画》名家精品
月照古今
作者‖朱惠珍(浙江 宁波)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明月高悬夜空,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是诗人笔下的永恒意象,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穿透千年的月光,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素朴咏叹,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寄情,明月意象始终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亡国之思,与张若虚春江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宇宙哲思,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体系。这中年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折射出先民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认知,更在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与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边塞苍凉之间,展现了明月意象多重维度的美学可能。当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个人羁旅升华为普世乡愁时,明月早已超越单纯的天体存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密码与精神图腾。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独树一帜——在荷马史诗中,月亮只是照亮英雄归途的脚灯;在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中,明月始终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与离合悲欢的人生况味。
《诗经》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学源头,其月出皎兮的咏叹已为明月意象奠定了基本美学范式——《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与佼人僚兮的并置,开创了中国文学月—美人的经典意象组合。这种将自然光明与审美对象统一的手法,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象开始具备理想人格的象征意义,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则将月光转化为思妇的孤独见证。这些早期文本显示,明月在先秦两汉时期已承担起多重文化功能:既是计时观象的实用工具,又是抒怀言志的艺术媒介,更是沟通天人的神秘符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纬》中日月星辰,天之经也的记载,已将明月纳入天地秩序的运行体系,为其后续的哲学升华埋下伏笔。这种从生活意象到文化符号的转化过程,恰如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言:月者,群阴之本,乃中华文明独特的诗性思维使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象征的典型例证。
唐代诗歌的繁荣使明月意象完成了从自然现象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超越性追问,为明月注入了全新的哲学维度——诗人讲个体生命置于宇宙长河中进行观照,使月光成为连接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媒介。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绝唱,则用诗性语言揭示了明月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永恒性。这种宇宙意识的觉醒,在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得到雄浑的物化表达,而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赋予明月以禅意盎然的理想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盛唐诗人对明月的个性化重构形成鲜明对照: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凄美,与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茫,共同拓展了明月的情感谱系。中唐以后,明月意象进一步向普世价值靠拢,白居易《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将游子漂泊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残阳晚照则投射出帝国衰微的文化隐喻。这些诗作不仅构成明月书写的黄金时代,更使这一意象成为盛唐气象最精妙的诗性注脚。
《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天文训》记载月者,水之精也的科学认知与月死则沧溟枯的死亡哲学,赋予明月意象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董仲舒《春秋繁露》月者,阴道之精的阴阳学说,则使月光成为宇宙秩序运行的有形表征。这种哲学建构在魏晋时期发生关键性转向,陶渊明《饮酒》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的慨叹,将明月从自然现象转化为生命哲学的载体。至王弼《周易注》举而措之则光生,为观天地之道,若指诸掌的阐释,月光又成为体悟天理的直观媒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郭象《庄子注》中虚往二无常的论述,将明月与逍遥思想相联结诶,使月光成为超越尘世的诗意存在。这种哲学演进并非直线发展,而是呈现显著的代际特征: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以万物资生,五气顺布对应月相变化,朱熹《观书有感》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阐释,则赋予明月以格物致知的理性内涵。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月明印水的本体论比喻,更将明月升华为心外无物的哲学象征。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明月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呈现出与前代炯异的时代特征。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辩证论述,使明月成为诠释《周易》变易精神的自然模型,其《姜斋诗话》关于情景名为二的阐释,则发展出月光抚照的审美哲学。这种思想传统在清代乾嘉学派那里得到证实证化发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以月映万川譬喻理—分殊,将理学概念转化为可观测的自然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文字创制之象,盖欲义理之明察如同月照的提法,开创性地将月光与历史认知相联结。这一时期的特殊贡献在于,学者们打破了前代或侧重形而思辨,或执着于情感表达的单一视角,如黄宗羲《明儒学案》既表彰光风霁月的境界,又批判守月熏心的流弊;顾炎武《日知录》在考证朔望月的同时,不忘忧民心如明月的政治寄托。这些论述不仅延续着《淮南子》以来的哲学传统,更在考据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使明月意象获得了知识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月令传统的重新梳理,以及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中月移花影的科学观察,这些清代学术精英的著作证明:当启蒙思潮冲击传统时,明月依然能在实证与义理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成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精神源泉。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长河中,明月早已超越物理存在,演变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镜像。这个光洁如玉的意象,如同基因密码般镌刻在《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戌边愁绪里,流淌在曹丕清风夜起,明月浮云的建安风骨中,更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生命顿悟里获得永恒。当李商隐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凄美,柳永吟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他们触碰的是同一轮文化乡愁的明月——那轮照过《诗经》野人章句。也照耀过现代都市高楼的永恒存在。从上古时期的月神崇拜到魏晋名士的明月慰志,从唐诗中的边关冷月到宋词里的庭院清辉,明月意象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文化稳定性,正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那跨越时空的辉光已成为民族情感最精妙的测度仪。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机制,恰似月光抚照下的文化基因重组:当苏轼把酒问青天时,他实际上是在复述屈原天问的古老对话;当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她延续的是《古诗十九首》月光枕上交的抒情传统。在民族遭遇灾难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会转化为具体的家国之思;在文化昌盛之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又升华为普世的宇宙和谐。可以说,没有哪个文化意象能像明月这般,既承载着最私密的情感动,又呼应着最宏大的文明想象。
在当代文化场域中,明月意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网络文学创造月光系的奇幻想象,将古典意象重构为赛博空间的情感代码;科幻创作如《流浪地球》赋予月球计划以文明存续的科技叙事,解构了床前明月光式的乡愁程式。这种转型并未削弱明月的文化根性,反而使其在全球传播中换发新机——当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拍摄地月合影,当华为推出月影配色的智能手机,传统文化符号正在技术文明中完成美学转译。更深刻的变化发生于认知层面:嫦娥探月工程将传说Twist为科学现实,玉兔号月球车使吴刚伐桂的神话获得物化载体,这种科技赋能让明月意象同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现代精神。在艺术领域,叶锦添的月之台装置艺术将苏州水月与未来主义并置,徐冰的《天书》将月光下汉字重构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新象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创作者们既保留张若虚明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追问,又加入平塘天眼的科技视野;既延续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传统,又发展出天宫课堂的航天人月对话。这种古今辉映的实践,使明月作为文化生命体,在量子通讯的光年尺度与数字敦煌的像素还原中,持续其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月光如一位沉默的史官,将千年的悲欢镌刻在银色的卷帙上。从《诗经》月光下的朦胧咏叹,到王阳明月明印水的理性思辨,再到现代航天器镜头里的真实环形山,我们这个民族始终在以月为鉴,照见文明演进的深层肌理。这种文化意象的恒久魅力,正如苏轼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纵使时代变迁,真正的文化基因总能在月光洗净铅华时,显露出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底色。今夜,月光浸透我的窗棂,我们与古人共享的何止是一片光亮?那是跨越时空的默契与对永恒的追问,还有对美好的向往。
2025年9月4日(浙江 宁波)
作者简介:
朱惠珍,女,导演,诗人和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籍贯浙江象山。常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见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新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 、央影视·人民文选、海外头条、东方文学·诗刊、三亚《海天诗画》都市头条等各大媒体刊发。2025年世界大舞台,世界传媒《神州大舞台》走进越南芽庄节目录制中,荣获《最佳编导奖》,2024年获余姚市梁弄镇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纪念暨“新文化.新诗词”一等奖,作品 《新时代“五四”有怀》,《浣溪沙·题象山蓬莱公园》获宁波市园林文化诗词入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