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老土,男,1967年2月出生,山东宁阳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团副秘书长,先后获得“最美自强宁阳人” “信义宁阳·好人每周之光”“泰安好人”等荣誉称号,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影响力时代》、泰安电视台直通县市区等栏目采访,作品在《北京日报》《济南日报》《山东文学》《山东科技报》《青岛文学》《殷都学刊》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多次在国内外文学大赛中获奖。

《秋声雨韵迎九三》(散文)
文/老土
八月三十一日凌晨三点,预报中的雨终于挣脱云层的束缚,落在了初秋的华夏大地上。风裹着雨后的微凉掠过窗棂,雨丝时而细密如愁绪,时而急促似鼓点,像是上天特意为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典谱写的序曲——是要洗去世间浮尘,为九三大阅兵擦亮每一寸值得铭记的土地?还是要滋润这片翘首以盼的山河,慰藉无数人心中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
这场雨,落得沉静又厚重。秋声里,虫鸣不再是盛夏的聒噪,反倒多了几分低回的絮语,像是在轻声诉说那些远去的故事;雨点击打在老槐树的叶片上、浸润着墙角的青苔,又似一架无形的古琴,奏着不疾不徐的调子,将思绪拉向八十余年前的岁月。空气中飘着田埂里玉米的甜香、果园里苹果的脆爽,混着庭院里疏朗枝叶间透出的成熟气息,连风都带着几分丰收的温柔。可这份温柔里,藏着不容忘却的重量——九三大阅兵,从不是一场单纯的庆典,它是为纪念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壮阔征程而设,是为缅怀数千万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战火中捐躯的英烈而起,更是为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而奏响的时代强音。
当我们站在秋雨中回望,那些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声响,总会循着时间的脉络,穿越时空在耳畔清晰回响。最早刺破平静的,是长城脚下的呐喊。1933年,日军越过长城防线,长城保卫战的烽火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燃起。没有先进的装备,将士们就握着大刀冲锋,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冻得发紫的手仍紧紧攥着刀柄,刀刃砍卷了就用枪托砸,枪托断了就用身体撞。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将士夜袭敌营,大刀挥舞的寒光映着漫天飞雪,喊杀声震得山谷作响,硬是把日军逼退了十余里。那不是简单的战斗呐喊,是中华民族面对侵略时,“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骨气,是用血肉之躯守护长城、守护家园的决绝。
这份决绝,在四年后化作更急促的警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划破北平的夜空。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挑起事端,对着宛平城发起进攻。守城的中国军队没有退缩,他们趴在城墙上,用步枪、手榴弹对抗敌人的坦克大炮,哪怕城墙被轰出缺口,哪怕身边的战友倒下,也始终坚守阵地。那一声炮响,不是普通的炮火轰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的信号,是四万万同胞从“隐忍”走向“奋起”的转折点——从那天起,“抗战”不再是局部的抵抗,而是全民族的觉醒,是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的共同战斗。
炮火很快蔓延至华北大地,太原会战的硝烟紧接着在汾河两岸升起。1937年9月至11月,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团结御侮”的篇章。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埋伏在狭长的山谷里,等日军辎重部队进入包围圈后,立刻发起猛攻。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石块成了武器,鲜血染红了谷底的溪流,最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忻口一线与日军展开拉锯战,阵地反复易手,将士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白天抗击敌人进攻,夜晚冒着炮火抢修工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那弥漫的硝烟里,有不同部队协同作战的默契,有将士们以身殉国的壮烈,更有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凝聚力。
太原会战的余烟尚未散尽,南京保卫战的枪炮声又在1937年12月的寒冬里响起。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守城将士明知敌我力量悬殊,却依旧抱着“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在紫金山、雨花台、中华门等地筑起防线。他们中,有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兵,脸上还带着稚气,却能在敌人的坦克面前毫不畏惧;有久经沙场的老兵,带着满身伤痕,依旧冲锋在前。城破后,许多将士仍在街巷里与日军展开巷战,直到弹尽粮绝。那震彻云霄的枪炮声,是中国军人捍卫首都尊严的最后呐喊,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愿低头的证明——哪怕城池失守,精神从未倒下。
而在1938年的春天,台儿庄会战的厮杀声,为抗战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力量。李宗仁将军率领部队,在这片不足百里的土地上,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巷的争夺。日军凭借坦克、大炮的优势,一次次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中国将士就用血肉之躯填补缺口:有的战士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部队被困在街巷里,断粮断水仍坚持抵抗。巷战持续了数十天,街道上堆满了尸体,却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那街巷里的厮杀声,是中华民族“愈战愈勇”的呐喊,是黑暗岁月里照亮希望的光。
在这些宏大的战役之外,东北的林海雪原间,还有一道永不熄灭的光芒——杨靖宇。这位东北抗联的领导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坚守在东北,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了十余年。1940年,在粮食断绝、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他依旧拒绝投降,靠着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与敌人展开最后的战斗。当他倒在雪地里时,敌人剖开他的腹部,看到的只有无法消化的草木纤维,没有一粒粮食。那一刻,连敌人都为之震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除了杨靖宇,还有赵尚志、赵一曼,有左权、彭雪枫,有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和百姓。他们或许是年轻的母亲,为了掩护战友把孩子藏在山洞里,自己却走向敌人的枪口;或许是普通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只为守护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守护身后的同胞;或许是文人学者,放下笔杆走上战场,用文字唤醒民众,用生命捍卫文化——他们的名字,有的刻在纪念碑上,有的消散在历史长河里,但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华夏大地的基石,支撑着我们走过风雨,走向强盛。
如今,秋雨依旧在落,却早已不是八十余年前的凄风苦雨。神州大地浸在节日的氛围里,丰收的喜庆与对盛典的期待交织在一起——田埂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农民们忙着收割,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城市里,红旗迎风招展,街道干净整洁,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着家常;首都北京更是换上了崭新的姿态,长安街两旁的花卉争奇斗艳,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等待着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共赴这场盛会。
八十余年的时光,足以让山河换颜,让岁月更新。中国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探索中寻求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励精图治,终于从历史的风雨中站成了世界瞩目的模样。如今的中国,在政治舞台上,是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经济领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着“中国智慧”;在军事方面,拥有足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力量,却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文化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读懂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精神。我们的强大,从不是靠侵略与掠夺,而是靠无数人埋头苦干、接力拼搏——是工人在车间里的日夜坚守,是农民在田地里的辛勤耕耘,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是军人在边疆的默默守护。
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庆祝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我们举行九三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告慰英烈,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热爱和平、捍卫和平,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对先辈的承诺,是我们对后代的责任,更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当我们看着如今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看着老人们安享晚年,看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更能明白,那些英烈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太平盛世,正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美好。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阴云也散去了几分,虫鸣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偶尔有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好一幅静谧曼妙的初秋图景。可这幅图景下,是亿万华夏儿女滚烫的期待——我们等着那惊世的时刻到来,等着看整齐的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过长安街,等着看威武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等着看先进的装备展示国家的力量。那一刻,我们会想起长城保卫战的呐喊、卢沟桥的炮声,想起太原会战的硝烟、南京保卫战的坚守、台儿庄会战的热血,想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那一刻,我们会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为身为中华儿女而骄傲;那一刻,我们会与天地共守这份荣光,与世界同庆这份和平,更会在铭记中汲取力量,在感恩中奋勇前行。
秋声依旧,雨韵未歇,这场秋雨,不仅滋润了大地,更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在丰收的喜悦中不忘历史,在庆典的热闹中保持敬畏,在和平的岁月里坚守初心。九三大阅兵的时刻越来越近,那将是一场致敬历史、致敬英烈、致敬和平的盛典,更是一次凝聚力量、展望未来的动员。让我们带着对英烈的感恩,带着对和平的珍视,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共同迎接那个伟大的时刻,共同见证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辉煌——因为我们知道,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唯有守护和平,才能让秋声永远悦耳,让雨韵永远动人,让华夏大地永远繁荣昌盛。
2025年8月31日于凤凰山下怡文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