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华第十个慈善日之际
文//王志军:

今年9月5号是“中华第10个慈善日”,最近,我先后参加了市里2个慈善公益文演活动,观看中时有感动和感悟。
看过二十年前(2005)春晚邰丽华等21位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全社会立即予以关注,授予邰丽华全国多项荣誉称号。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政协委员等。
前几年洛阳一个残疾日,一台节目有六位残疾人轮椅上的表演,工作人员抬着轮椅上下场,我记得名字是“请给我一份爱”,委婉诉说着她们的心声,她们用艺术表达聋哑学校和爱心人士的善举,使她们增强信心,顽强的与生命抗争,克服了人生想像不到的困难,坚定了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可见,慈善是人之良心的本能,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帮人走出困境,助人改变命运;同时又是一个高尚人格的标记,社会文明度的体现。
我们老三届中更有一大批慈善爱心之人。
他们的奉献涵盖在:扶弱、济困、扶老、恤病、助残、救生、优抚帮教、社区公益等诸多领域。
尽管早已退休,但他们担当了时代赋予公民的历史使命,做着微薄但却崇高的贡献。
这些优秀者已多次被社会赞扬及在联谊会中受到宣传和表彰。
集体行善之举,有几笔存于脑海中。
如:捐款4万余为河科大一附院新区传染病医院专项专用;探望残疾人张大勇送去衣物现金;无计数慰问住院手术同学;多次深入老年公寓;数次去医院、乡村、家庭看望抗美援朝老英雄老兵;二十余个社区自愿者……
将向善力量、慈善义举,融入民间百姓,播撒慈与善的阳光雨露。
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道家讲“积德”、墨家讲“兼爱”……各家虽在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然义理相近,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及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
而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在胸襟气度和精神品质层面,别具光泽,大气、无私、清新、有力,赋予了新时代弘扬慈善更广阔之领域,平凡之举,洋溢出可贵。
再说一下我们知青同学洛阳一中的史少峰个例:
一个瘦弱的女人,近几年常被疾病困扰,仅一年中就多次住院,她深刻认识到:生命在于奉献,因此她在慈善领域中做着不平凡的点滴贡献。
三年前就完成了“遗体自愿捐献书”,做出惊人善举,多年来一直在“水滴筹”帮助失学儿童,连续三年在洛阳“新里程医院”做署期托管班志愿者,被医院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她仅仅是知青代表之一,老三届精神:不忘初心、牢记始终、善良温暖、润泽百姓。
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
善的呼唤,爱的奉献;愿深沉而又真挚的情怀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慈善根脉,继承发扬!
2025.9.5.9.05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