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印象
陈宝明
2015年7月的一天下午,阳光灿烂,驾车在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区境内的张灵慕景观大路上,突然手机玲响起,插上耳机聆听着那么亲切的声音,“你知道我是谁?”我回复:“不知道。”“哈哈哈,是老同学。”“你怎么了解我的手机号?”“这并不重要,主要是请你参加同学聚会,你高兴吗?愿意吗?”我只能一口气回答:“高兴,愿意!”简约的语言悄然推前了四十多年的少年同窗岁月。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友谊情。为了举办这次同学聚会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就不得不参与并承担着拟订策划方案的任务,隔三差五与相隔多年的老同学周华华、范菊芳、周华芳联络沟通,赴公司厂家、跑酒店饭店、联络参与人员。她们睿智强大,在外温文尔雅,在家贤惠良母,为同学聚会多次在丁山龙溪公园路灯下悄悄地核对同学名单和联系方式,积极有条不紊地推进相关事宜进展。可以说,这次同学聚会凝聚着她们殚精极虑的心血和汗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共同努力,初步拟定了参加人数、聚会时间、经费落实和相聚酒店。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曾担任地方父母官的建新村党总支书记,现任宜兴百艺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军慷慨解囊,为这次同学聚会提供了经济支撑,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倍受大家的敬佩和点赞。大多数同学们听到此消息都喜出望外,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那些熟悉的名字,如同尘封已久的记忆碎片,被轻轻拾起,拼凑出了历史原貌,长久的萦绕在大家的心田里。
2015年9月25日,是一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宛如一位温婉的使者,悄然而至,为炽热的夏日画上温柔的句号,也为斑斓的秋天拉开华美的序幕。宜兴县丁蜀镇建新中学七二届的同学纷纷带着独有的温柔与力量,唤醒了沉睡的陶都大地,纷至沓来,相拥在美丽的画溪河畔,相聚在丁山国际大酒店3号厅,厅内摆了4大桌酒席,35位同学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张张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同学见面大都能辨认出来,相互报上姓名端详片刻后,立即露出惊诧之色相互握手和交流,男女同学已不见羞涩,总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温馨舒适,犹如春日里温暖的阳光,轻轻拂过心田,带来无尽的慰藉与安宁。
人生沉浮四十三载,同学情义始最真。傍晚6时30分,同学聚会正式开始,主持人居然由我兼任。台词只能临场创作和即兴发挥,一是开场白和欢迎词,二是简明扼要汇报筹备同学聚会的前后,三是敬请各位畅所欲言,言谈欢笑共同分享人生的经历。我不由想起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诗句,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美好的回忆总是能在不经意间重新点燃心中的温暖,聚会都是命运的安排,让同学心中充满感激与幸福,皆大欢喜。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四十三年光阴弹指一挥,人生沧海桑田。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理智,每一步都凝聚着自己的汗水与泪水。当年的幼稚少年,如今已成为饱经沧桑的汉子或外公爷爷,当年的天真女孩,如今也成为的慈母或外婆奶奶。此时此刻,除了相互倾诉离别之苦、重逢之喜外,留在我们心中更多的则是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对已逝岁月的感慨,最难忘怀和最割舍不掉的依然是那份同学情和义。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曾经疏于联络,现在无论你事业辉煌,或暂时失意,还是退休在家,无论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无论是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今天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贫富差距,只有时光岁月的匆匆流逝,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同窗岁月的情谊和纯粹真挚却永远不变。接着,时任班长冯建中抛砖引玉发言,简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期望着下次的同学聚会。陈新中、高建平、徐建军和女同学鲍六英争先恐后的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各自述说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现在的情况,分享着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期待,这些话题,或许平时难以启齿,但在同学面前,却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大家激动人心,倍感亲切。就在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欢呼雀跃时,请来了摄影师,在摄影师的安排下,数码相机发出“咔嚓”一声,为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同学聚会,其实就是一次灵魂的深度交流,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平台,亦是前行路上的动力源泉,更是一次未来的展望。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迷失、不放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摄影后各自重回宴席位后,相互敬酒,表示增加相互间的感情,酒壮英雄胆,餐桌话语就多了起来,一时间天南地北,谈古论今,无所不说,无所不谈,兴高采烈,热情洋溢。大到说国家大事,小到谈家务小事。是的,一别四十三年,各人都经历了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次难得相聚尽可以放开手脚谈天说地,不必考虑声音高低,辞藻华丽。这里只有从容真切,朴素真诚。世间的情感大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好友或兄弟姐妹未必天天见面。相反天天谋面的同事也不一定是你的挚友。那些由真诚熔铸的同学相隔几十年后,虽不像当初那样的幼稚与炽热,但留存下的深厚情感依旧可以鼓荡胸襟,振奋人心。同学间其实是拥有那么一段真挚的情感,割舍不断,即使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仍旧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流连忘返,温暖惬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赠给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时间很快,宴席的气氛也愈来愈浓,犹如鲁迅赠送瞿秋白的诗词一样,同学聚会无不彰显着大家的深厚友谊。同学聚会就在热闹而融洽,友谊而亲切的气氛中慢慢进入尾声。然而,同学之间已不再是昔日的稚气与欢笑,读书时的记忆诚恳而天真,与当年的同班同学一起学习、劳动与活动,一桩桩、一幕幕,一件件在自已的心头刻画成一幅幅图案背景,深深在脑海里徘徊,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现在大家都成熟了,沉稳了,苍老了,语言少了。但同学间的友谊是人生最为宝贵又最值得回忆的一种情感,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越来越感到珍贵,就像一坛美酒,越陈越香。今天偶然见到阔别已久的同学,相聚时间觉得太短暂了,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依依不舍的相互告别,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下一次的喜悦。
记忆是一种语言,愿望是一种梦想。文章开头给我打手机的老同学原来还是范菊芳,聚会中,她显得真是得意春风,满面笑容灿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回望来时路漫漫,花甲之年感万千。在良辰美景,花甲之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纯真的友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愿大家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二0一六年二月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