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岁月感恩生活
乡村旧事入梦来(散文)
◎ 李 春 分
乡村生活,恬静素雅。还记得那古朴的农舍,泥泞的小路,夕阳西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诉说着生活的沧桑;村前的小溪,池中的小荷,深夜的犬吠,晨起的鸡鸣,他告诉人们,农村的生活单调与重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群居村落,交通不便,即使上集镇,也要步行六七里地,许多老人从未到过县城,生活中许多疑难困扰乡亲。因而众多手艺人走村串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亮光,也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如今成为那遥远的记忆。
小时候,在生活的缝隙中,常听到一声“磨剪子铲菜刀”的叫喊声,长腔绕梁,浑厚有力,且有韵味。紧接着,就看见一手艺人,扛着一条长凳,一步一步前行,步伐坚实有力。磨刀人的工具并不复杂,板凳一头装着磨刀石,旁边挂着一个塑料瓶,里面盛着半瓶水,一个小布袋,脏兮兮的,装有小铲刀之类的工具。到了村湾,选择一个中心点,也是人们常聚集休闲的地方,坐在凳上,点上一袋烟,气定神闲,耐心等待。人们陆陆续续送来剪子与菜刀,价钱都心知肚明,多半不会讨价还价。磨刀人骑在长凳上,弯着腰前后晃动,一会儿,刀口明晃晃的,磨刀人不时用自己的大拇指,试试刀锋,看锋不锋利。磨刀人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则沉默寡言。不能说的,见到女人拿来剪刀,二话不说,直接开磨,磨完就交给女人,收下二三分钱,接着开磨下一位。磨刀人不时帮人试试剪叉,看灵不灵活,不灵活的用锤子敲两下,再试一下,滴上一两滴油,直到满意为止。能说的,常与女人嘘寒问暖,拉扯家常,几个孩子?收成如何?有时夸女人俊俏,或夸孩子长得有灵气,闲谈中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也与人熟识起来。直到现在,那场景,那装扮,那腔调,我记忆犹新。
从那质朴的“磨剪子铲菜刀”叫喊声中,人们感到温馨与美好。京剧《红灯记》也有那经典的场面,只不过那喊声,却是接头的暗号,那磨刀人,却是一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因而,那时候,对磨刀人总怀有一份好感,一份崇敬。
“卖老鼠药……”,“补胶皮套鞋……”,从那短促而带有鼻音声中,我常想起邻村一位中年人,约四十来岁,矮矮的身材,短短的平头,尖尖的下巴,浑浊的眼神,给人敦厚的感觉。每到一村就喊一声“补胶皮套鞋”,接着口中念念有词,“老鼠糖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老鼠药老鼠糖,老鼠吃了见爹娘。”那腔调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许多孩童也能熟记成诵,一见到他就紧跟其后,嘻笑哄读起来。他常背一木箱,穿一件罩衣,邋里邋遢,带有几件不一样的锉子,几盒胶水,工具也极为简陋。补鞋学问不大,只是在破裂的地方,里面用手指顶着,轻轻在缺口上拉锉,让胶面粗糙,容易粘贴。然后按裂口大小,剪一长方形,角修成圆形,再轻轻拉挫,用刷子涂上胶水,放置三五分钟,看看粘性如何,再进行粘贴,用一工具从内顶住裂口,用小锤锤打,特别是边口,反复用力,直到满意为止。据说他一直单身,每到一村,眼睛总是在女人身上游荡,偶尔调情玩笑,有时也受到女人的戏弄。一次,有一村妇,想弄他几个钱,故意挑逗他,约定等她男人上工,到时就喊“卖老鼠药”为暗号。那天,他绕着她家,连续转了三圈,不时叫喊着“卖老鼠药”,到了房间,脱了衣服,还未入巷,男人突然回来,抽打一顿,好事未成,还蚀了一把米,后来成为人们酒桌上的笑谈。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碗”,说的就是古老的手艺――补碗。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相信这种技艺。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拮据,大多农家人一人一碗,没有多余的。一般农家,大到水缸,小到瓷碗,常打上补丁。现代人家中的碗,稍有破损都会扔掉,旧的也时常更新。那时,农村就有走村串户的补碗人。农家破损的瓷器,大到神龛上的花瓶,小到饭碗,只要能修复,都要留存下来,等到补碗人一到,便拿来修理。补碗人有多种金刚钻,小到如锈花针一样。钻碗时,要特别的小心,只要他认为能修复的,一般手到擒来,艺人手脚轻巧,非常有耐心。钻洞时,或急或缓,或重或轻,不急不躁,一丝不苟。瓷器上钻孔非常不易,心要静,眼要疾,手要稳,慢工出细活,不一会儿,一只碗就修复成功。补好后,糊上一种特制膏泥,看是否渗水?补上的卡钉,像鞋带,排列有序,甚为雅观,你不得不佩服艺人的精湛。由于时代变迁,现在再无此手艺人。如果是现在,也应该是“非遗达人”,至少是能工巧匠。
记得湖南花鼓戏,有一曲就是《补锅》。补锅的场景栩栩如生,说的是一对年轻人暗中相恋,而丈母娘不知内情,嫌弃“补锅”的年轻人,说是补锅人衣服脏乱,脸上黝黑,身上尽是灰尘,露出嫌弃的神情。故事诙谐曲折,道出“补锅”的艰辛,可见补锅人,也实属不易。故事以喜剧收场,也可见补锅技术,当时农村是不可少的。
纸伞修理简单一些,用牛皮纸粘贴,刷上桐油,整旧如新。布伞则用布缝补,也要不露痕迹。伞架如果更换,就要麻烦许多,但手艺人易如反掌,换一两根或整个散架都可以,总比买新的划算。农村人多半精打细算,知道居家过日子的艰难,就如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硬是将日子过得充实温馨。时过境迁,修伞人早已不见了踪迹。
二〇二四年六月
李春分(网名风雨兼程),武汉市新洲区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常写点小文,已出版《心灵的守望》一书。《典藏在乡村的情怀》、《心中的丰碑》、《静之美》、《蜗居的变迁》等多篇散文诗词散落在《速读》《问津文艺》等各类文学刊物上。